第四百零五章: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京!(1 / 2)

负责给参观众人烹饪的商贾们,早翘首以盼了。

见朱元璋走来,慌乱下跪,“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率先往附近一张桌子瞟了眼。

桌案上放着几样,这个时节能见到的菜蔬。

萝卜、白菜……

还有几碟切成薄片,血红血红的生肉。

桌子中央摆放着一口铜锅。

铜锅中间还有格挡,把水分为两边,像极了太极。

锅中水汩汩沸腾着。

一边的水是红色的,上面还飘着一些拇指粗细,鲜红的果蔬,也不知是何物,估摸着,是从海外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儿。

朱元璋身后,百官、孩子们也全都探头好奇看着。

朱元璋压住内心好奇,沉声道:“平身吧。”

“谢万岁!”商贾豪强们激动起身,又紧张、惶恐,不知该怎么做,做什么。

下意识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笑着微微一福,“请父皇、母后,入座。”

朱元璋、马秀英相视一笑。

朱元璋招呼道:“老大家的、伯温、善长你们和咱做一桌,其他人自己去找地方。”

索性,商贾们早收到消息,准备足够充分,摆放的桌子够多。

常氏跟着马秀英落座。

吕氏、王美人、有些羡慕看了眼常氏,和秦王妃观音奴、晋王妃谢氏一群妯娌以及出嫁的公主们去附近一桌。

孩子们纷纷在附近桌子落座。

百官去了稍远些的桌子。

朱元璋指着桌案摆着的食材,笑道:“妙云丫头,你也坐吧,坐下来给我们说说,如何吃。”

看样子,应该是把生的食材,自己放入锅内煮着吃。

这也没什么奇特的。

秦汉时期,冶铁不发达。

百姓不就是用陶罐,这样煮着吃东西吗?

“谢父皇。”

徐妙云含笑谢恩,却并未坐下,往后面看了眼。

两名商贾豪强,顿时激动的腿肚子都有些颤抖哆嗦,端着一个大木盘子走来。

朱元璋瞅了眼木盘中的东西。

除了有几样像油,他认的。

其他都或切、或磨成碎末,从形状上难以辨别原本是什么了。

倒是闻气味,隐约有些熟悉。

可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一时又很难区分。

周围桌子旁所有人,全都眼巴巴看着徐妙云。

徐妙云娴熟拿起木盘子中的小碗,用小瓷勺将切碎、亦或是磨成粉末的各种调料,调配到碗里。

“四嫂好优雅!”

“五姐,将来我长大后,也要父皇给我找一个四嫂这样的!”

“老十九,该醒醒了,别做梦了,全天下,四嫂这样的就一个,还被四哥拐走了!”

“四哥这是什么命啊!羡慕!”

“可不嘛,四哥当初去当农民,四嫂竟然还愿意跟着。”

……

皇子皇女们看着徐妙云给朱元璋、马秀英配置蘸料,纷纷羡慕,低声议论。

观音奴像个花痴,看着徐妙云优雅娴熟的动作,微微凑向身侧乌云琪格,低语笑问:“怎么样,妙云优秀吧,就算讨厌我们家四弟,和妙云做姐妹,也是件很美的事情,对吧?”

‘这是什么虎狼之词!你可是朱家皇子,嫡次子秦王的正妃!’

刹那间,乌云琪格好看的额头,掉落三条黑线,无语看着观音奴。

吕氏、王美人、谢氏一群妯娌,被观音奴的窃窃私语声惊动。

视线迅速交汇,轻轻扫过乌云琪格。

然后又羡慕看向徐妙云。

朱家老四,如何对待徐妙云?

百姓都知道些内幕,经常私下里偷偷议论。

何况,她们这些皇族女人了。

朱家老四那是把徐妙云捧在手心里宠着。

朱四郎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后。

权贵女眷们就在议论。

如果哪一天,徐妙云想当女‘皇帝’,估摸着,朱老四都会答应!

就没有不羡慕徐妙云的女人。

丈夫宠着。

且才华横压天下。

儿女可爱。

听祈婳在皇宫和父皇母后埋怨朱老四,家里面,徐妙云最大。

朱祈婳虽然号称朱老四的小棉袄,可若是惹徐妙云不高兴,都要被朱老四责罚!

大家都是越来越年长。

照镜子,仿若已经能看到容颜衰败。

可徐妙云给人的感觉,却是越活越年轻。

朱元璋往窃窃私语声越来越高的孩子们方向看了眼,瞪视!

收回视线,和马秀英相视一笑。

马秀英从侧面看着徐妙云,含笑微微颔首,‘他家老四好福气。’

就连孩子们都感觉到。

洪武九年,重八盛怒之下,把老四贬为庶民。

还要把妙云丫头许配给他人。

当时,甚至都和她说了人选。

她替老四难受,却又无能为力。

原以为,这桩婚事就黄了。

万万没想到,妙云丫头比她当初都有勇气,直接自己跑去土桥村。

至于妙云现在的一切。

那都是妙云该得的!

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若是嫉妒。

那就是拎不清!

连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

“父皇、母后……”

徐妙云的声音打断马秀英思绪。

只见徐妙云将一个个精致小碗摆放在朱元璋、马秀英面前,“我依着父皇、母后以前的口味,给父皇母后调制了一种蘸料,另外两种蘸料,有一些皇宫内没有的香料和食材,我搭配了一些,父皇母后可以尝尝鲜。”

她和大嫂小时候,都跟在母后身边好几年。

知道父皇和母后的口味。

朱元璋含笑点点头。

招呼道:“给他们也配置吧。”

随即,其他商贾在众人征询打听中,给每一桌每一个人配置蘸料。

朱元璋点了点马秀英旁侧空着的位置,“坐下来,我们边试吃,伱边给我解释。”

徐妙云谢恩后落座,指着火锅介绍道:“父皇、母后,四郎把这种吃法,称之为火锅,分为清汤和红汤,红汤主要是加了一种海外的野生植物的果实,我们称之为辣椒……”

辣椒之物。

不是他们发现的。

是海商。

在福建开始海贸后,四郎就嘱托海商出海后,收集各地的农作物、果蔬,无论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种植的。

军情司成立后。

四郎还让毛骧,专门成立了一个农情科。

暂时隶属军情司。

从福建重金招揽一些,对百草十分有研究的郎中、以及喜好读杂书的老学究。

军情司在海外各国布局。

除了打探各种情报。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收集各国各种植物。

能结果实的植物,更是重中之重。

这些植物,会通过海商这条情报线,被移栽回东番军情司总部,专供郎中以及那些喜欢杂学的老学究们去研究。

四郎说,将来立国。

各部成立后。

农情科要单独设立在农政部下面。

甚至还要给农情科建立一支科考船队,让他们跟着海军探险队,深入大海更深处去探索。

若是发现陆地。

陆地上有什么势力都不重要。

首先要搞清楚,这块陆地上有什么植物、作物、动物……

“这辣椒是一种野生植物,海商发现,一个生产能力十分落后的海岛部落,就食用这种野生辣椒,确认无毒无害后,我们就尝试,发现,这辣椒很开胃,缺盐少油的食物,若是配上辣椒,粗糙的饭食,也就不那么难以下咽了,海商这些年海航又发现,多吃腌辣椒,配合腌酸菜,可以很好防止毒血症……”

毒血症很多人都知道。

听闻这种红色小东西,竟然还有这种作用。

众人纷纷或是夹着菜,或是夹着肉,学着徐妙云的样子,用公筷放入火锅内。

孩子们迫不及待,在红汤内涮了肉片后,学着雄英、雍鸣、祈婳在蘸料中沾沾,就迫不及待塞入嘴里。

顿时,又烫又辣,呼叫声连连。

“好辣!”

“太辣了,四嫂骗人!”

……

雄英、雍鸣、祈婳三个调皮蛋,偷偷对视一眼,暗暗偷笑。

一群大人看着孩子们辣的直吐舌头。

全都小心谨慎。

小口小口品尝。

经历了最初接触时的麻辣。

很快,所有人都被辣椒以及香料搭配的蘸料征服了。

尽管都吃过午膳了。

可全都感觉越吃越想吃。

麻辣鲜香充盈口中、喉咙,十分开胃。

朱元璋正在大快朵颐时。

马秀英放下筷子低语,“想吃可以再吃,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不要暴饮暴食。”

徐妙云和常氏相视一眼,低头暗笑。

朱元璋注意到两个儿媳的小动作,瞪了眼马秀英,又恋恋不舍往锅里看了眼。

最终放下筷子。

这火锅,尤其是有辣椒的火锅吃的人很爽。

可他岂能连这点自制力都没有。

朱元璋接过太监递来的毛巾,擦了擦脸,询问:“现在给咱说说,老四研究这吃到底要做什么?”

一个开创基业者!

竟然不务正业去研究口腹之欲。

要不是这个人是老四。

妙云丫头又表示,老四这样做另有深意。

恐怕,他恨不得现在就派锦衣卫去申饬老四!

孩子们还在大快朵颐。

可坐在附近,为首的大人们,闻声,全都放下筷子,好奇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放下毛巾,盯着桌案中间,汩汩作响的火锅,“父皇,我们以外来统治异域,想要把海外大小林立,各种习俗,乃至语言都不同的族群整合起来,势必要效仿始皇帝一扫六合后,施行书同文、车同轨……”

朱老四好大的野心!

许多人听到朱棣将来立国后,要搞书同文、车同轨,全都忍不住惊讶。

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则微微点头。

什么族群人种。

只要文化统一。

人种族群就能统一。

纵观华夏历史,不就是如此吗?

商朝时期。

如今济宁的邦国势力。

还被商朝人称之为东夷人。

秦汉时期。

福建、川蜀、云贵这些地方,各种族群多如牛毛。

可当中原文化随着中原兵锋开疆拓土,传播到这些地方后,慢慢的,大家都是汉人了。

现在残存的一些土司部落,相较于千年前,已经十分小了。

文化统一的目的,他们很清楚!

刘伯温看了眼朱元璋,问:“王妃,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文化呢?”

朱元璋瞪了眼刘伯温,别以为,他不知道,刘基是给妙云丫头捧哏。

徐妙云笑笑,回答道:“伯温先生,始皇帝一扫六合后,强行推行秦制,造成了六国百姓、贵族不适,感觉他们原有的文化习俗,完全被秦制灭亡,始皇帝文化统一的政策,给六国百姓、贵族留下了恃强凌弱的印象,这种仇恨,一直藏在六国百姓心底,当秦王朝的威压开始衰败时,发生了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之事……”

史书记载的始皇帝,残暴无道。

可那是后世皇权统治的需要。

她和大嫂跟随在母后身边。

她曾在皇宫藏书楼。

读过一些,历朝历代皇室传承下来的辛密文卷。

知道,始皇帝并非史书上描述的那般不堪。

就比如。

始皇帝征召徭役,还给役夫一定钱粮。

虽然不多,但的确给了!

可始皇帝之后的历朝历代皇权天下。

役夫从事徭役,别说酬劳了,就连口粮都要自备!

这种事情,哪个皇朝敢向百姓公布?

甚至,就连读书人都不能知晓!

始皇帝并未像史书记载那般残暴。

可为何。

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她和四郎分析认为,强行推行秦制,是很大原因之一。

给六国百姓,留下一种恃强凌弱的印象。

虽说,当时六国贵族产生了很大作用。

可到底,百姓心里也对秦朝有抵触。

当然,四郎已经决定,将来横扫四海后,那些精英层,要想各种办法彻底清除掉。

哪怕背负万世骂名,四郎都要做。

不给雍鸣留下隐患。

精英层,是民俗风尚的源头!

铲除原有的源头。

才更容易树立一种新风尚、新文化。

“所以,四郎吸取始皇帝强推秦制的教训,不敢照搬明制,强行推动,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方面,四郎希望另立炉灶,如此一来,就不是明制恃强凌弱吞并四海之民原有的习俗,是两种文化、文明经过碰撞后,相互交融,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

“咱们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将通过新的烹饪、服饰、发饰,口语、教学、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润物细无声注入四海所有族群,最终形成一种,新华夏文化。”

……

刘伯温、李善长相互对视。

均都感到可怕!

他们现在尚且无法判断,燕王妃口中描绘的新华夏文化,会不会比现在大明的儒释道三教形成的中原文化更先进。

但燕王夫妇两做事的手段,太厉害了!

始皇帝当初,如果没有强推秦制。

若是篆书用秦制。

度量衡用燕制。

……

六国各取所长。

会不会,六国百姓心里会更加平衡一些?

若继承人稍微再有能力点。

不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的胡亥。

是否,秦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

历史无法假设。

但以他们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可以判断。

若始皇帝没有强推秦制,而是采六国精华,推行一种统一的新文化。

至少,六国百姓对秦王朝的反抗,绝对没那么大!

“服饰,你们就要推行,陆军第一镇那种分体式衣服对吧?发饰呢?”朱元璋询问。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服饰的确打算推陆军第一镇这种分体式衣服,东番的裁缝,已经开始设计民间服饰了,发饰,四郎还没有想好。”

其实已经想好了。

只是,发饰这个问题比较忌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人留下的圣贤之言,给新发饰推行,造成了很大障碍。

如今,人一旦蓄须后。

刮胡子都得看日子。

四郎为此,一直嫌麻烦,大哥、二哥、三哥他们都开始蓄须了,四郎依旧不蓄。

不蓄无所谓。

可一旦须了,讲究就很多。

推行新发饰,四郎在等机会。

……

朱元璋点点头,鼓励道“你们搞这个新华夏文化,不要有什么顾忌,朝廷不会阻拦你们,也没有资格阻拦你们,正好,也可以看看,你们这个新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哪个更先进些。”

这些年。

他在老四身上,学到很多。

最深刻的,就是不要固步自封!

立国之初。

他觉得把人分为农民、郎中、匠人……

这样,所有人各安其事,天下就会井然有序,官府的统治成本也低。

就好像大户人家。

替主家做生意的世代做生意。

伺候主家的世代伺候主家。

可直到,老四搞出乡土村社后,他准备推及天下时。

老四吞吞吐吐,扭扭捏捏,委婉提醒,对乡土村社不要有太多限制。

要允许农村百业,要允许农民从事百业。

说实话,刚开始他是心存犹豫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