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观摩团抵达!纪纲告密!
“下官锦衣卫千户,求见燕王!”
纪纲恭敬站在书房外,眼神余光悄悄窥探内里。
‘沈仁完全倒向朱四郎了!’
见到沈仁坐在里面,心中只是略微有点惊讶,来福建、江浙秘密活动快一年,关于沈仁等福建军政官员的态度变化,他还是比较清楚。
甚至,他都已经把锦衣卫线人,安插到了沈仁身边。
若没有这种高效办事的能力。
他也不可能短短时间,被蒋瓛提拔为锦衣卫千户。
……
书房内许久没有回应。
纪纲顾不上想其他,心头渐渐沉重。
审视的视线落在身上,让他有些喘不上气来。
“进来。”
直到屋内平淡声响起时,压力才骤然消失。
呼!
纪纲暗暗吐了口气,更加小心谨慎了,进入书房,来到书桌前,郑重行礼“下官纪纲,拜见燕王。”
朱棣审视着此人。
这个人为何出现在这里?
与锦衣卫百户去梅花瓶收买吕珍有没有关系?
吕珍向他汇报,神秘锦衣卫百户,自从出现了一次,这一年多,再未现身。
仿佛把吕珍给忘记了。
但他知道,幕后之人不是忘记吕珍。
吕珍在幕后之人手中,是一条长线,只有在最要命的时候,才会突然启用这颗棋子。
有这种耐心,布置这种棋局的幕后之人。
他不敢、不想、不愿深究。
至于纪纲,都升任千户了,却突然出现在福建。
他能猜出很多中可能。
比如,在福建建立更为完善的锦衣卫系统。
全方位,全面观察福建风吹草动。
……
罢了,左右他也没想做什么,这些人想做什么就做吧。
朱棣收敛思绪,语气平缓询问:“纪千户来见我,有什么事?”
纪纲感觉压力突然消失,瞬间有种如沐春风感,暗暗苦笑。
说实话,他不想靠近这位。
为了观察朱四郎的海军、新军,他也乔装打扮去了闵安镇码头。
吴海就那么被杀。
仿佛捏死一只臭虫。
“禀王爷,下官是来通知王爷,观摩团已经从金陵出发……”
宋濂、沐英、蓝玉、俞同渊、方孝孺……
沈仁听闻纪纲报出的一大堆名字,惊的微微张嘴。
观摩团的规模,也太大了吧?
余光看向朱棣。
朱棣也略微震惊,‘没想到,老头子弄出这么庞大的观摩团。’
腹语同时,点头道:“我知道了。”
原本打算,处理完福建的事情后,就尽快折返鸡笼屿,如今看来只能停留在福建,等观摩团抵达,然后一起去鸡笼屿。
从观摩团离开金陵的时间算。
去鸡笼屿大概是年节前后吧。
就招待观摩团在鸡笼屿过年吧。
很快,朱棣就有了观摩团抵达后的大概安排。
起身,来到沈仁身边,拿起火铳,转移话题询问:“春节后,我让辉祖交由锦衣卫,将这种长管身新式火铳送回朝,你知不知晓此事?”
纪纲暗暗苦笑。
他已经猜到,朱四郎想问什么。
他当然知道了。
他在金陵时,就专门负责收集、汇总、分析福建方面锦衣卫信报。
朱四郎送回朝的火铳,他不但亲眼见过,而且还亲自射击试验过。
长管身火铳在百步左右,依旧有很强杀伤力。
除了准头比不上弓箭,可几乎已经和弓箭差不多了。
其实,战场上,两军交锋,并不追求特别苛刻的准头。
就是弓箭兵,战场上,很多时候,也只是瞄准敌人密集的区域,进行攒射罢了。
利用密集的数量,达到大量杀敌的目的。
当然,即便长管身火铳,相交弓箭的弊端也很大。
发射后,重新装填弹丸、火药所需时间太长。
一个善射的弓箭手,射出六箭,火铳手或许才能完成两次射击。
“卑职知道,此事还是卑职亲自处理,禀明指挥使,又由指挥使向陛下汇报……”
朱棣微微皱眉。
纪纲突然变得更加恭从,让人费解。
“既然你亲自处置,那就应该清楚,我送这种长管身火器回朝的目的。”
纪纲硬着头皮点头。
朱棣继续,“我在鸡笼屿的火器工坊都已经找到了一种,比较廉价且效率较高的改进工艺,朝廷匠作监,拥有数万名匠人,这么长时间,对火铳的改进如何了?”
来了!
纪纲早猜到朱棣要问什么,已经想了一套应付说辞,“禀王爷,朝廷认为这种长管身火铳,还有很大弊端,所以决定在王爷长管身火铳基础上,继续摸索研究,希望能制作出一种,彻底取代弓箭的火铳,匠作监的大人们认为,用现在这种长管身火铳,代替朝廷现在用的铸铁短管身火铳,耗资巨大,提升却微乎其微……”
朱棣眉头皱的更紧了。
老头子他们难道就这么短视?
长管身火铳的确还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但战场威力也已经十分惊人了。
他是先天条件不足。
否则,陆军第一镇,他就会大量列装火铳。
把刀盾兵的比例,压缩到最小。
说实话,配置了铳剑的长管身火铳,其实基本已经满足,冷兵器作战和热武器作战了。
陆军第一镇,接近一万三千人。
如果配置一万把长管身火铳,在配合少量方便携带的铸铜小炮。
就算面对骑兵集团冲锋。
他都敢直接迎战。
多段排枪+铸铜小炮发射铁砂。
百步距离,即便骑兵速度快,也会成为一道天堑。
另外还有陆军骑兵标、以及少数刀盾兵配合。
不对!
“纪千户!”就当朱棣意识到,纪纲说谎了,沈仁突然开口:“陛下对这种长管身火铳,真是这种态度?”
纪纲的说辞没错。
可他才不信纪纲这套说辞。
当初因为听信金陵传来的各种信息,差点做出蠢事后,他就专门让家人回金陵,各处打听。
得到的结果是:陛下十分重视燕王的意见。
燕王摆明了要在新军中,全部列装这种长管身火铳。
他不信,陛下会因为长管身火铳的缺点,就放弃改进长管身火铳制作工艺。
朱棣单手举火铳,铳剑尖锐尖刃,直接抵在纪纲下颚,“说!”
下颚传来的冰冷感,让纪纲浑身紧绷。
循声看向朱棣。
对上朱棣冰冷眼神,纪纲满嘴苦涩,原以为能糊弄过去,没想到还是被识破,结巴道:“殿下,据卑职打听……”
匠作监一些官员,是太子系的人。
这些人不想改进成功后,军中上上下下都说,长管身火铳是燕王弄出来的。
直白点,就是不想燕王在大明军中影响力太大了。
所以就直接把改进火铳之事,束之高阁。
至于皇爷,日理万机,事情交代下去后,以为下面人会认真做,就没有再关注。
现在好了。
匠作监那群人不愿做。
人家燕王仅用半年时间,看样子,是改进了制作工艺。
至少,应该能承受得起,所以才开始在新军列装。
燕王都能承受得起,这种生产工艺,朝廷肯定也能承受。
燕王鸡笼屿小小工坊都能改进工艺。
朝廷匠作监,数万能人巧匠,定然不在话下。
本来,观摩团不需要羡慕此事。
可如今……
全都被匠作监那群自做聪明的文官给搞砸了。
也不知,此等利器,列装军队后,成千上万人齐射,何等壮观?
也只有等观摩团抵达,跟随观摩团一起去鸡笼屿,才能一窥真容了。
等着吧。
若是永昌侯、西平侯等人观摩后羡慕,得知事情原委,匠作监那群自作聪明的家伙,铁定要倒霉。
……
沈仁看向朱棣,见朱棣愣怔同时,满脸失落,不由叹了口气。
这个答案,他早猜到了。
他也断定,殿下肯定会膈应难受。
一片好心。
却被小人揣度,任谁都会愤怒、失落、膈应。
……
朱棣默默叹了口气。
他真的挺生气。
没想到,就因不想让他扩大在军中影响力,就有人把长管身火铳束之高阁。
这种政治文化、政治氛围,真的很糟糕!
好在,他已经为大明种下了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的种子。
乡土村社发展向更高级时,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型经济体,必然会催生技术进步。
无数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百姓。
会积极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组织力以及技术工具,决定生产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