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还在下,少了飞絮的缠绕,但也带来了撑着伞观景拍照的不便。边走边看,随意拍些照作为到此一游的存档吧。这石刻,看看了解就行,拍下来也未必有多好看。
我首先拍到了“禹王池”,一池清水,挂在池壁上的绿苔,泉流细细,入水有声,红、黄、白斑等各色锦鲤在这里嬉戏……这样的景配这样的季节、天气,倒是很合适呢!然后照了石窟中的坐佛、崖壁顶上的四层石塔。蹒跚不经意间发现嵌在砖墙上的一块黑色石碑,上书两行字:上一行8个大字,下一行右边两个大字,向左有印章、较小的“摶”字和两方竖行细小文字。这样一块石碑,初看不起眼,无论从整体布局、阴刻大字的字体看都觉得不咋滴,但关注的人不少,从旁边的“陈抟十字卷碑”说明,方知此碑甚有来头;碑文大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见其书法雄奇奔放的特点及其个性的洒脱和超俗。于是赶紧摄下石碑及说明文字,回来在网上搜索,有关这块石碑的图片很多,对联解释详细,很长知识。“开张”,形容词,形容雄伟开阔之貌;岸,水厓而高者;“天岸”,天之厓。“天岸马”,一跃而至天厓之马,天下良马之最佳者。古人说,马八尺为龙。良马,乃龙也。故此句为隐语,赞美伊阙风光,如飞龙在天。“奇逸人中龙”中,“奇逸”,变幻莫测之貌。“人中龙”,人中之俊杰。这里是陈抟自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字面意思:伟俊哉,驰骋天下之良驹!奇逸哉,龙行江湖之英豪!字里隐意:伟哉龙门,美如良骥!陈抟人杰,何人能敌?一块石碑,十字对联,意蕴如此丰富,引人如此注意,也真是难得一见的重要文物呢!
我们继续向前,又拍了些石窟佛像,发现前面石窟上有栈道,有的还两层,人们在栈道上下游走,参观欣赏,速度慢多了,后面人赶上来,更挤成堆。我们也随着人流走,边观赏,边拍照。雨仍在下,人们穿着雨衣或打伞,有老有少,也不乏黄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外国人。宾阳北洞、敬善寺洞、摩崖三佛龛、惠简洞、莲花洞等洞窟,佛像有大有小,有坐有立,风姿各异,生动传神。同时还看到许多空窟,远看黑洞洞,颇觉可惜。从栈道几上几下,老伴感觉有些累了,看到一处三排台阶并列正对石窟,台阶比较陡,上上下下的人很多,甚至有点挤,就对我说:“你上去看看,照点相我看看就可以了,我就不上了。”说着就坐到河边柳树下的石凳上休息了。我上,随很多人一步步往上攀;台阶相当宽,石阶,橙黄色木质护栏扶手很结实。游客虽多,人们右上左下,默默地登或下,很有秩序。上到最上层的石窟平台,我大为震惊!这不是一个个单体洞窟,而是一处很宽、很深的石崖,正面一排佛像,中间的高大,两边的略小。左右两侧还有佛龛、佛像。佛像前面脚下摆满了盛开的牡丹花,红花绿叶,在这个场合别有风采。这是春天、此时来游览才能见得的特有景象!
许多人都在这照相。我用相机照,用手机照,架上自拍杆照;但想到这大场景,老伴不上来看可惜,立刻下去叫她。她一听,忙上来,一看,确很震撼!这些佛像,气势大,雕刻好。特别是中间那尊大佛,姿态仪容,太好了,看上去很有威仪,很舒服。虽是石头的,但给人感觉温和可亲。我估摸着,这该就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了。查手机百度,果然是!这供奉卢舍那佛的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据说这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天48岁时容貌的再现,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难怪呢!
我和老伴也再次照相。以大佛为背景照,站远一点以更大的背景照,两人互相照,拉长自拍杆合照……既然到此一游,又是这么美好的季节,尽可能多留一些难忘的影像吧。拍过瘾了,下去时,俯拍景象也很不错:伊河水清清,杨柳依依;路上络绎不断的游人,来来往往,有的往上来,有的往下去。他们从台阶上来时,一步一步,颔首朝拜;往下去的人,一阶一阶下,慢慢离去。河边柳树下、石凳上,还有休憩的人儿。
看着这景象,我想起了游览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的情况,感觉各有特点。云冈石窟,运煤的公路就在近旁,煤灰尘埃对佛像侵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都说过,我想后来一定大有改善。我们参观那天,头顶上直升机轰轰响,也不太安静噢。莫高窟呢,则完全在沙山里,每个洞窟都安了门,上了锁,导游带领游客进洞窟开锁,出来随时锁门,对游客讲解都低声,用耳麦收听,环境保护特讲究。龙门石窟在伊河岸边,仲春时节,柳枝飘拂,牡丹盛开,给古老的文化圣殿增添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