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好久不见。”
周世琛和张艾佳拥抱一下,她前段时间离开了好久,当然,这是正常操作,范兵兵中间还离开了好几天,也就周世琛,老老实实的待在剧组里。
因为他也不需要做什么。
蔡一农也说了,要他跟着去宣传仙剑三,也要等到上星播出后在宣传。
(免得你抢走胡鸽的风头)
所以,他就安安稳稳的继续拍着戏。
而今天,几人带着帐篷,开始上山,准备野营了。
让周世琛真正喜欢这个剧本的戏就要拍了。
这段戏,也是打动张艾佳的,让她愿意自降片酬,降到比周世琛的片酬还要低来出演的。
也是张艾佳甚至能够竞选影后,能够称之为女主的一段戏。
三个年轻人和常月琴,帮助庙里的和尚重建寺庙,当把寺庙恢复以后,四人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寓意:信仰崩塌后的重建。
然后,和尚和几人聊了起来,聊他师父一直在寺庙里的真身。
也就是干尸…
“你不会感觉到害怕吗?”
“怎么会害怕自己的亲人呢,我师父,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你会跟他说话吗?”
“他还活着,经常我们俩会说话。”
这无疑触动了常月琴,她又何尝不是呢,从刚开始,警察上门,让常月琴赶紧给她儿子销户,然后她儿子的女朋友来,说给她儿子庆生,而这让她突然崩溃自杀就能看出来。
常月琴:“他在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世界,他不回我,那个世界一定是很快乐的,但是那个世界那么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呢。”
和尚:“早晚有一天。”
常月琴:“早晚,这个早晚是看自己呢,还是看什么,什么是早,什么是晚。”
现在是晚,过了晚,就是早,也是她的归宿…
“自从那三个孩子到我身边后,我感受到的,是快乐,这种快乐有时候会带给我恐惧的感觉,人生就是这么无常,以前我有先生,有儿子,我什么都有,然后一下子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知道我意思吗,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
常月琴怕极了失去,人在经历欢喜的时候,总是担心失去该怎么办,会患得患失。
特别是常月琴经历过,她更加的恐惧。
拥有,是失去的开始,失去过,便怕再次拥有。
因为拥有了,就会有再次失去的可能。
因为害怕结束,而拒绝开始。
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自然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和尚:“你还没有完全放下,我能感受到。”
常月琴:“我不想放下,我也放不下。”
又为什么要放下呢。
那是她的丈夫和孩子,谁又能放的下,谁又想遗忘呢。
《寻梦环游记》里曾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所以,常月琴绝不会选择放下,就连你这个庙里远离红尘的大师都做不到,都会选择时常与自己死去的师父说话,我怎么会去放下呢。
“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什么我都体验过了,好像人生的极点就是这样了,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修呢。”
“这既是为你儿子而修,也是为你的未来而修。”
“那我的未来是什么呢,我想我自个心里明白。”
“无生无死,这就是最好的未来。”
说白了,就是淡然的看待一切。
在这里,和尚已经明白了常月琴的心思,所以,劝她放下,劝她活下去。
只是,常月琴以一句话结束了聊天,也让和尚回到了庙里,开始为常月琴念经诵佛。
“人,不该一直孤独的…”
她根本放不下。
所以,第二天清晨,她就跳崖了,这正是因为她想开了。
常月琴孤独太久了,她明白,这三个孩子终将离开,这是必然的,这世间也没有什么值得她留恋的了。
这个故事的主角都不完美,他们都被生活伤害,同时抱团取暖,他们都是叛逆,挣扎的,最后好像混的既不成功,也没同生活和解。
就这么几个七倒八歪的孤独灵魂,就互相搀扶着向前走了。
观音山被他们成功重建了,但他们的心灵却没有得到重建。
这是私货。
来自编剧,制片人,投资人方力的私货。
因为,他是一个川省人,在地震后,他无比的共情。
电影里的几个人的精神状态,并不是个例,震后那些人的精神状态,和他们一样。
那种虚无感,无所事事的状态,都来自于突然失去,来自于平静生活的突然崩塌。
他们是一群孤独的人,他们的孤独源于不幸福的家庭,过早的被丢进生活,没有庇护的活着,飘若浮萍的感觉就是孤独。
这种孤独,还源自于曾经太幸福,当骤然失去一切之后,被剩下的感觉,也是刻骨的孤独。
而这种孤独,也有两种解脱途径。
第一种,是抱团取暖,继续艰难的往下走,三人组是这么做的。
第二种,是撒手人寰,虽然此间停止,但在另一个世界,兴许能找到曾经的快乐,至少,也能从孤独的苦中解脱…
电影里,他们努力的重建观音山,努力变得更好,试图理解这个社会,与生活和解。
但是,伤疤是抹不掉的。
他们每个人,都回不到从前了。
观音山重建好了,信仰重建了,但是他们的心灵,却依旧伤痕累累,无法愈合。
之后的三人又扒上一列火车,火车开到哪里,人就去往哪里,到什么地方不重要,活着也好,死了也罢,只要在一起就不会孤独,只要在一起就会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