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厌恶的原因是什么呢?
自古中原汉家士族,自认正统,对“胡”字较为忌讳,可偏偏黄河以北,自西晋沦亡,英雄倔起,掌权者考其源流,大多来自草原塞外,虽视之为外族,可看着一个个建国开号,自家要生存,家族要壮大,故土难离,不能个个都去做那过江之鲫,也就不可免成为臣下,服从统治,为新王朝图谋画策,出勤出力。
大隋开国,自号是弘农杨氏,有谱可查,因祖先流离至武川,六镇胡汉杂居之地,王气所在,机缘之下,也为皇上。
隋文帝为万民之主,又胡汉通婚已久,治下鲜卑、氐、羌、匈奴、高车、突厥等各族混居,其中有些民族因曾过火,血脉虽留,民族称号却消失于历史舞台,人民对于自己的族种并无特殊概念,当然也有许多慕名声,求认同的,改祖先冒充大姓。唯独这个胡字,隋文帝认为其多年以来,带上了贬义,例如“胡瓜”“胡说”“胡闹”之类,下诏让改,将胡字之贬义消解,因此胡瓜变黄瓜,胡床变马扎,或变为交椅,至于胡说,可换为乱说,等等等等。
江淮之人,对于这个并不感冒,一来统治未久,只有二十余年,众多江东遗老,历梁陈之更替,对于正统一词,念念不忘,仍然不改,所以并未因隋之诏令而忌口,依旧如故,好在大隋对于百姓言语这一块并无特别罪名,习惯自然,汪利江于江淮生长,熟习之,若不说胡床,说不定还让长辈责备,因此拿着马扎,便坦然说了“胡床”二字。
却未料到,世充之祖,带有胡商血脉,世充之族,本是汉家大姓王氏,其追远祖,可至太原王氏,战国名将王翦,老头率领秦国甲士六十万,咸阳为之一空,南下讨伐楚国,于路不停地向秦王要求田宅,想让秦王放心,美人就不要,老头可能不喜欢。王氏子孙,就在这片田宅上枝繁叶茂。王氏后面又有极多分支,在外迁徙者又以琅琊王氏,霸陵王氏,尤为出众,人才辈出,新丰王氏本是霸陵分支,世充之父乃是支姓胡商所遗,随母嫁至王家,为王氏家族养育,世充自小沐浴家族荣光,却因为是形状有异,每遭同族中无知小孩嘲讽讥笑,往往加以胡字辱骂,长大后赤须卷发愈加明显,知口舌之争无益,拳脚相加受责,但励志为官,勤力苦读,一步步奋力上爬,如今位列江都通守,官高势大,无人再敢讥笑。
王世充念念不忘屈辱之胡,日常想过应对之说,一,自说祖上曾经娶过胡人女子作妾,因此我身有胡人的一些特征,不奇;二,自子侄中挑出长相类似汉家的来,以证明前头的说法;三,可说朝中高官大多是胡汉杂婚,就是当今圣上,其母也是有匈奴与鮮卑血脉。不过一想到此处,还是有些怨自己这赤须卷发过于独特,又是西域那些地位不高的胡商,不似朝中鮮卑高贵白晰。
许久未听于自己不利的言传,却不防汪利江一句“胡床”,戳到了痛处,让世充心里回忆从前被人轻视的日子,若是平日,倒也罢了,今日战败之际,更觉伤心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