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8后,出生于南方小镇,这里古朴宁静,水系纵横,桥很多、船很多,在他童年记忆中,每晚总是伴着运河中的货船马达轰鸣声入睡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灰墙黑瓦的街道、青石斑驳的古桥,街道两边几十年没见太大变化的梧桐树,树下卖各种糕点、面条、馄饨、瓷米饭的小摊贩,以及鳞次栉比的各种小店、杂货铺,混合成空气中特有的湿湿的味道。
很多人说要到一次江南,意象中好似包含着一种顺流而下,飘飘荡荡的“悠悠然”感,有隐隐青山、两岸垂柳相伴,在和风细雨中舳舻轻轻摇动,穿梭于小桥流水人家,读一本书饮一壶酒,感受那似水流年、自由如风意境。其实要体会江南的意境,得住下,从平常生活去发现,烟花三月的明媚和草木葱荣,清明时满山的翠竹和香椿,仲夏时的蝉鸣,每个季节都值得期待,并有这个时间去细细品,才能感受到那份特有的人间烟火气。
小镇古桥下,老街上原来有家国营的东风饭店,8年代饭店取名一般都跟踪主席的最高指示,什么建国、拥军、人民等等,宁远爸爸是个手艺人,脑子灵活又会做点小生意,收入在那时候还算不错,总能带小宁远偶尔改善生活,冬吃肉馅中配着冬笋、猪肉、开洋(海虾干的烧麦,热气腾腾的蒸笼打开的那一瞬间,伴着一股食材海陆交汇形成的特殊香味,在周遭飘散,马上勾起小宁远肚内的馋虫;到了夏天,一份劲道的冷面,配上脆爽的夏季时蔬和火腿丝,这滋味一直到宁远长大都无法忘怀。另外还有定胜糕、薄荷糕、浇头面等等,它们构成了宁远基础的家乡记忆,之后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将当地的美食与它们比较,总是家的味道才最好,后来宁远总结,这就是自己虽然已远行,但又从未远行的原因。
宁远七八岁那年,宁远爸爸已是个万元户,那年代也算了不起的事,某天突发奇想,带儿子去大城市见见世面,就坐船去杭州旅游了三天,那时候去杭州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做轮渡船,小镇上有个上世纪留下的码头,依稀保持着民国时代的特点,大青条石砌的河堤,高出水面有2米左右,运河每年有汛期,涨水的时候,水能刚好漫到堤岸,不得不佩服前人的工艺,码头设计是通过精确计算的,因为98年大水那年,水最多也就漫过河堤一个台阶。
轮渡码头两三天会有一班轮渡船去杭州,宁远一家和几十号人挤在船舱了,船特别慢,晃晃悠悠的行驶在大运河上,船上有盒饭,十块钱一份,那时候宁远正是长身体的年纪,容易饿,看着眼馋,但硬是被妈妈喂了干粮,原因很简单,不舍得买,毕竟十块钱在平日里,顶上家里日常一天的开销,就算是万元户了,毕竟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能省就绝不乱花。
就这样在船上熬了一天,其实京杭大运河沿途的风景还是很漂亮的,满眼的大树翠绿成荫,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普遍都不稀奇,毕竟没有大开发,谁家地里不是这样,不像现在,公园反倒变成了稀缺资源。
到杭州已是傍晚,一家人吃住可是能省就省,找了个防空洞改造的地下大通铺,把带的钱仔细揣贴身衣服里,三人挤在一块住了一晚,第二天步行去的西湖,杭州毕竟是zj省会,自古商贾齐聚之地,宽阔的大马路,红绿灯,各种小楼房,名胜古迹,小宁远其实看不懂这些大城市繁华,反倒是各种在小镇上没吃过、见过的小吃店、百货商场、写着外国字的汽水更能引起他的注意。原来城市是这样的,还有这么多好玩好吃的,小宁远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兜兜转转在杭州玩了三天,虎咆泉、灵隐寺、西湖、三潭印月、雷峰塔,坐了摆渡船,喝了西湖水,尝了桂花藕粉,拍了很多照片,回家的路上,宁远爸爸语重心长的对着宁远说:“儿子,你可得好好读书,将来长大出息了,到大城市去!”,宁远一小屁孩那时候能有什么概念,只是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脑子里唯一的印象就是,读书可以到大城市吃好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