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宣抚副使行辕内,赵泰拉着王文统走进院子,在石凳上坐下来。
赵泰没有想到,桀骜不驯的王文统,在自己没上门三顾茅庐的情况下,他自己就跑来毛遂自荐了。
这与当初赵泰出次见他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赵泰原本以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王文统归心,不想这厮居然投得这么快。
这到让赵泰心里有些落差,怀疑这厮是不是历史上那个王文统,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
人就是这样,没得到是心里想,得到之后,便又开始挑起毛病了。
这时两人坐下,赵泰让属下泡了一壶茶,亲自给王文统到了一杯,随口说道:“先生愿意为我效力,我是如得一臂,如鱼得水。只是,我有一事不明,先生为何忽然改变主意啊!”
王文统知道自己主动投靠,有些掉身价,可这个世道,人才难得,名主更是难求。
作为一个北方汉人,想要一展心中抱负,实在是比较困难。
南宋那边没有进取之心,很难一统天下,投靠他们只能偏安一隅,难以实现心中的野望,无法展现自身才能。
北方的汉族军法不少,可是据王文统的观察,却没有几个有雄心壮志的。
据他以前了解,就一个李全颇有野心,可是他却死了。
至于金国和蒙古,那都是异族,是最后无奈的选择。
这些年王文统其实一直在寻找,能够辅左的对象,而他这些天对赵泰的观察,让他欣喜的发现赵泰是个不错的潜力股。
王文统微笑的看了赵泰一眼,“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相公问余为何改变主意,不如问,余为何选择相公。”
赵泰眉头一挑,王文统这话有水平,既能不让自己难堪,又能变相拍拍马屁。
赵泰决定给他这个机会,配合问道:“哦,不知我是如何吸引先生的?”
王文统站起身来,负手对着赵泰,“其一,相公自徐州来,饥民相随,说明相公有明主之德,受百姓信任。其二,相公入城后,不立刻整顿睢宁,而是等宋援到来,先给军队发饷,而后与军队约法三章,说明相公有明主之智,谋定而后动,不鲁莽行事。其三,军士犯法,相公立杀之,秉公执法,说明有明主之杀伐果断。最后一点,相公手握钱粮,不立刻招募兵丁,壮大实力,而是恢复睢宁城的秩序,树立规矩,同时赈济饥民,说明相公懂得收揽民心。如今相公贤名在外,四野百姓争先投靠,相公再竖旗招兵,所得之兵皆因相公而来,更是神来之笔。”
“哈哈哈~”赵泰听他这么一夸奖,心中着实舒坦。
这王文统之语,其中虽有马屁,可是他所说之言,却与赵泰的想法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