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你的人根本不知道你到底要什么,现在的男生喜欢上你多数只需要一个朋友圈就够了,只要朋友圈你的自拍够美,他就能喜欢上你,可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我想,单身越久的女生,越需要一个了解她,和她默契的人出现来爱她。
有很多男生会说,女生单身越久,也就越独立,越独立,也就越难追。
真的是这样吗?我记得之前看论坛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千万不要去喜欢一个单身很久的女生,因为她们早就独立的可以不需要你了,她们灯泡坏了可以自己换,水管坏了可以自己修,生病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甚至她们都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你去喜欢一个什么都不需要你的女生,不难追才怪了。
我不太能接受这种说法,我觉得女生越来越独立,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男生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女生,所以导致现在的独立女性越来越多,她们单身,没有人宠,没有人爱,她们只是必须学会爱自己,宠自己。
你说这样的女生难追,我说,只是你自己不够用心,不够优秀。
你不明白,那些看上去难追的女生,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其实她们只是想要被一个男生理解,明白她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能陪她们在家里看电视剧,能陪她们逛一天的街,能和她们半夜看恐怖片,能照顾她们,陪伴她们。
如果你说,这些就是要求太高,那我说,一个女生如果对你没有这些要求,那么对不起,她根本就不爱你。
别指望用一场电影让她喜欢上你,别指望用一个52让她成为你的女朋友,别指望用一份礼物让她跟你上床。
爱情没有那么容易,每一个人在一起,都需要时间的考验。
熬不过这些考验,就别抱怨说,女生太难追了,送礼物,发红包都追不到,因为你那点付出,根本不算什么。
我觉得每一个单身的女生都很优秀,单身越久,越优秀,因为她们从来不愿意随便开始一段感情,她们明白宁缺毋滥这个道理,她们一直都在等那个合适的人到来。
这样的女生,值得你花心思,花精力去了解她,知道她喜欢吃甜还是喜欢吃辣,知道她喜欢熬夜还是喜欢早起,知道她喜欢粉红色还是喜欢黑白色。
如果你喜欢一个女生,千万不要觉得她很难追,试着慢慢去接近她,多点耐心,多点真诚,一点一点的感动她,慢慢的和她相处,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她真的一点都不难追,其实和她在一起真的会很幸福。
不要再说女生难追了,一切的难追,只是因为你根本没有认真去追。
再好的感情,都是令人失望的。
这是一句实话。
我发现好多人并不清楚在感情中想要什么。
同事算是相亲的专业户,相亲局大多是父母安排。按章程,她周末和相亲对象一起吃个饭,聊得来就相处看看,聊不来就两散。
我们之前一起谈起对于爱情的需求,她说其实她特别无所谓。“快奔三的年纪,再聊轰轰烈烈的爱情觉得很幼稚,但物质这一块我也不缺。恋爱没意思,只是想遵从父母的意愿,找一个可以搭伙过日子的人。”她这样告诉我。
话是这么说,但真正开始和相亲对象相处的时候,她又会觉得哪哪都不太舒服。“觉得很空,一个小动作就可能会让我pass掉一个人,很容易觉得乏味和无趣。”她解释道。
因为不痛不痒的各种原因放弃,看起来是“我没有特定需要的爱情,随性就好”,其实反而是要求过高,希望得到一个“不经意间完美满足自己所有拧巴小幻想”的对象。
但不该是这么来的。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满足爱情获得感的前提。
小说《喜宝》里,女主角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说:“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即使这话显得世俗,但她对于爱情的需求却是明确的——“被爱,或者金钱”。
在感情里知道自己要什么非常重要,这个“知道要什么”意味着你明确知道自己“能够不要什么”。
朋友最近正在被一个大叔型的成熟男性追求。男方有钱有型,在事业上也有和她工作匹配的资源,各方面都很般配,我们这些朋友都很看好这段感情,撺掇她赶紧答应。
但她自己却踌躇不定。她承认自己对一段新关系有所心动,但两人的年龄差有点大,她依旧想要体验更年轻的浪漫和悸动。
“以前上大学谈恋爱的时候,总嫌男生幼稚,现在成熟的追求者出现了,我却又想找回之前那种怦然心动的甜蜜感。做人好矛盾。”她不止一次跟我这样感慨。
很难有十全十美的恋爱。有时候我们会在对象身上追加很多世俗的条件,同时也渴求更多的情感回应:既希望他优渥,又希望他体贴;既希望他浪漫,又希望他务实,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愿割舍,最后却什么都得不到。
“既想要又想要”的贪心是小孩的思维模式,在成年人的感情里,是没有这样的好事的。成年人的智慧是,要敢于放弃一些可能别人都在追捧,但你不一定需要的东西。
这意味着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做到了这一点,你才能算作对感情多了些许的掌控力。
我经常因为身边很优秀的朋友找了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男友而感到可惜。也曾认真地问过其中几个要好的朋友:“你喜欢他什么呀?”
答案大多都很简单:“真诚”、“有趣”、“体贴”,诸如此类。
“会觉得他不够好吗?”
“怎样才算足够好呢?”朋友反问,“我对感情的要求是,我想要一个懂我,聊得来,对我有耐心,脾性相投的人。过程中这样那样的小缺点小摩擦,当然不会少。有时候也会发现身边的某个别人,找了学历更高或者家境更好的对象。但关于“选择他”,我不会动摇,在一起开心最重要。”
然后我明白,在感情里,“知足常乐”这个词也一样通用。
不是说找对象可以将就。是根据自己最需要的部分去寻找匹配的人,在确认要跟他相处之后,还得清醒地认识到他的不完美,并且因为他在你最需要的部分做的很好,而接受他在其他地方的不完美。
这世上不可能有无短板的恋人,即使他拥有一切世俗的成功,也可能有种种让你不满的表现。恋爱不是无限向完美靠拢,而是得想清楚你必须要什么和可以不要什么,跟有缺点的人恋爱,是走出幻想、走出想当然的人生必修课。
一个有缺点的恋人并不意味着爱情的残缺。相反,爱情的浪漫恰恰就在于,两个并不完美的人相遇,决定一起去创造完美的人生。
比如我跟小陈一起走过了5年多,到明年三月份就6年了。
说一次对我影响挺深的恋爱观,是关于华晨宇说的。
有一次他在访谈里谈及恋爱观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一直觉得爱情是你碰到了你喜欢的女生,你喜欢上了她,你才会想去谈恋爱,如果你没有女朋友但你每天想找一个女朋友,那只能证明你寂寞。
放在之前的我原本会一直以为恋爱嘛,两个单身的凑在一块就可以了,可能有点得过且过的样子,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要是为了恋爱而去恋爱,那再怎么甜的冒泡的恋爱终会回归平淡。
但要是遇到了寻找契合的灵魂,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实现互补,你难过时候她能活跃气氛,她难过时候,你可以带她吃吃喝喝,扫除阴霾,这才是恋爱的本质。
现在的我也一直在警示着自己,要避开这个错的想法。
就像是李宗盛那首晚婚唱道的:
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互相没有出轨(当然有可能只是因为目前没发现/没机会,也没有大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性,婚姻看法,金钱各方面都没有,我们算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情感关系吧。
但即使这样,也有无数的时刻是互相不满意的,就日子长了,那种新鲜和激情已经过去了,你再想靠这个爱情得到全部的快乐,已经不可能了。
余华有篇小说《爱情故事》,一个论点,论“青梅竹马的可怕”。
余华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过了十几二十几年,是真的不再爱她了,没别的,就是日子长了,不再爱了。
“她此刻坐在窗前的姿势已经重复了五年,因此我看着她的目光怎么还会有激情?多年来,她总是在我眼前晃来晃去,这种晃来晃去使我沮丧无比。
我的最大错误就是在结婚的前一夜,没有及时意识到她一生都将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所以我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陈旧。
现在她在织着围巾的时候,我手里正拿着作家洪峰的一封信。洪峰的美妙经历感动了我,我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将这种旧报纸似的生活继续下去。
因此我像她重复的坐姿一样重复着现在的话,我不断向她指明的,是青梅竹马的可怕。我一次又一次地问她:难道你不觉得我太熟悉了吗?”
但她始终以一种迷茫的神色望着我。
我继续说:“我们从五岁的时候就认识了,二十多年后我们居然还在一起。我们谁还能指望对方来改变自己呢?”
她总是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一些慌乱。
“你对我来说,早已如一张贴在墙上的白纸一样一览无余。而我对于你,不也同样如此?”
我看到她眼泪流下来时显得有些愚。
我仍然往下说:“我们唯一可做的事只剩下回忆过去。可是过多的回忆,使我们的过去像每日的早餐那样,总在预料之中。””
余华写的很残忍,但这是真的。
这是他作为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他的视角里,这个女孩还没有意识到,女孩觉得过日子就是这样的,但稍微敏感和勇敢一点的人,就会理解到这个男人的想法。
我就很理解这个男人在想什么。
甚至女方不理解也得理解。
只要相处过了一定的期限,情感就不再新鲜,除非是换人,但换人有极高的成本代价,而且换个人,五年后,又再度恢复原状,心如死灰的原状,又得考虑换人了。
所以对于生活来说,频繁换人也是不理想的不具备很高实操性的。
可具备实操性的是,找到除了爱情外的其余的生命支点,找点除了情感外的其余的支撑你生命的东西。
就你的注意力不能再是这个人那个人了。
男人会不爱你了,孩子也会长大。长大的孩子又有什么太多的情感回馈呢?我一周给我妈打一个电话说不到五分钟话,我就不耐烦了。
人一生所有的目光盯住世界上那么一个两个人,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不要说男女关系了,就说父母这么爱孩子,也很恐怖。
就像我的父母一样。
我父母没啥文化,所以他们不喜欢看书书法拍照等等精神生活,不舍得钱,所以也不存在旅游打牌(我妈输一块钱就全身不舒服),更不高尚,不收钱不出力,做义工就完全不可能,不喜欢跳舞,协调能力差,没有仪式感,不会喜欢种花。唯一爱好就是爱孩子。孩子培养出来了,就等着孙子外孙,满腔的力气就是为儿女服务。
没有儿女,他们的世界就消解了。
这种思维模式,给子女的压力无形中相当巨大,但是他们不觉得,完全没那个意思,他们觉得那是本能。
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你无法不被情感绑架的过一世。
幸亏我有一点好,我脾气大,他们一般不是很敢找我。
既然不找我,我就当看不到的,逃避过去了。
我父母那一辈是没有办法了,他们是农村的,6年代的人,认知里就没有“自我”这个东西。
但正如周作人写的一篇文章,说,我们是把火炬递给我们的下一代人的,让他们去往前冲,照亮前路,他们抵达我们这一代人到达不了的高度,而我们隐入黑暗中。
每一代人都要进步。
你母亲的路,你在继承的基础上应该有发展,不然的话,人生还是那些破事,把孩子一生,天天挂在嘴里就是我老公我孩子我老公我孩子。
一边我老公我孩子我老公我孩子,一边又觉得老公不够好,孩子也独立了,我怎么办,然后想着法子变着花样的各种找存在感,不开心,然后搞得他们也都怕了你。
必须要摆脱这种依附思维,做一个实心人。
一个人自己找不倒消遣余生的办法,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理想/任务,也没个真正意义上的爱好和追求,只寄托于他人的情感回馈,来度过生命,于自己来说来说,将永恒孤独,无法安放自我,于别人来说,是极大的情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