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蹉跎时光,有识之士(1 / 2)

两个时辰后…

宋军并没有选择追击零散的溃军,而是在剿灭红巾贼主力后,不紧不慢地打扫完战场,开始统计战果。

奇怪的是无论是全贵,还是他前面的老将,全都对山谷中逃离的本地毛贼视若无睹,丝毫没有派兵追杀的意思…

就连两人身边的其他将官,也全都是这样的态度。

个别人眼中,甚至还流露出诡异的缅怀之情

“此战,我军大获全胜,除2人因弓弦崩断绞伤手指外,无人伤亡。并剿杀红巾余孽2余人,俘345人。另缴获马匹24匹,刀兵不计其数。世伯,大捷啊!”

全贵兴奋地搓着手。

他本是沔州将门世家子弟,其父、兄皆为沔州都统司下效命的宿将。只是时运不济,父亲和兄长先后在最近的两次宋金大战之中战死沙场。

因全贵当时年幼、还未冠礼,无法荫获父兄在军中的武职,所以被朝廷加封了个从七品的翊麾校尉。

虽然只是个荣誉称谓,但从品级来说的话一点也不含糊,已经堪比禁军一营指挥使。

加上全贵自己也争气,从小熟读兵书,勤习家学武艺,立志重振家风。

明眼人都能看出,此人一旦从军,再加上父辈的人脉和自身不凡的能力,必然一飞冲天。

但惨就惨在,全贵身处朝廷重文抑武最严重的地区和时期。

外加和沔州全氏不对付的天水杨家从中作梗,‘假惺惺’以功臣之后的名义,替他向朝廷推荐保了个同武举人的功名。

这就把全贵给坑惨了。

武举人看似和文举人一样有功名傍身,但其实这东西更像是两宋朝廷用来削弱将门的手段。

因为武举人是朝廷给的功名。

算是朝廷预备官员,需要听从朝廷岗位安排的。

这一制度,导致两宋很多将门出生的武举人,在朝廷和各地官府的有意控制下,压根得不到从军的机会。

甚至被迫改走文臣路线,从此文不成武不就、销声匿迹。

所以胸怀壮志的全贵愣是挂着这鸡肋的功名,被闲置到了二十出头。

最后,他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被迫潜心读了很多书主动向文人集团靠拢。

加上求爷爷告奶奶,这才得了个跟从军勉强擦边的县尉之职。还是主政、军事一把抓的那种文武双全的县尉。

全贵其实很清楚,提拔他的那位知府将他安排在这,本意是让他转走文官路线的。

但他更清楚,以他那点在武将中算得上出众的文治,要是混迹到文官堆里,别说光宗耀祖了。

恐怕连个泡都冒不出…

想到这,全贵拉了拉自己的官服,心中悲凉:什么时候,才能光明正大穿上家中已然积灰的战甲,像父辈一般征战沙场?

曹姓老将听完全贵的汇报,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似乎对此战辉煌的战果并不在意。

相反,他目光落到全贵身上的时候,暗暗叹了口气,开口劝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