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取士太多,官场内卷极其激烈。
前三等的几十个及第进士好歹能封个八九品的散官,美滋滋等着上岗。
剩下的大多数同进士,也就是科举第三等之后的进士,一开始连品级官身都没有,其后多半也是仕途惨淡只能混个低品级的官身混吃等死。
同进士都这么卷,在读书人心中地位还要低一等的特奏进士就更没戏了。
何谓特奏?
两宋特创。
说起来还得感谢那位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唐朝不举人黄巢,带来的震慑效果。
两宋以文抑武,文人地位极高,自然很担心有郁郁不得志的文化人谋划造反。
因此不仅正规科举的名额高居历史之最,还额外规定了只要举人老爷们连续考试次数、年龄达标,就可以走这条路子了。
比如参加个五六界科举后如果还健在,朝廷大概率就会感念你心够诚,勾选为恩科进士。
然后扔到全国各地去当个助教之类的教化众生,一辈子吃上编制饭。
要是没有厉害的背景或关系,最多也就混个从九品的书院教授(县城的教育局局长)到头。
但比起吏员出身的家伙们,恩科进士也是进士,上进的路子要宽了不少。
有人问,刘业连举人都不是,怎么可能变成恩科进士?
那就得说说宋朝的进纳之路了。
这玩意,只要真金白银撒出去又有门路,就能拼回来一个实惠。
大宋自元丰改制后,寄禄和差遣重新匹配融合,所以一般买不到(南宋初年秦桧时期有买卖记录)。
其他的包括官身,出身(科举末等,也就是恩科)和低级爵位、武阶这种都在买卖范围之内!
就连官员赖以升级的资历都能卖,比如捐个两千石的粮食就换一年资历啥的…
不过这里面的水是很深。
虽然进纳之路号称明码标价的官方买卖,但是用屁股想都知道真要买到实惠,还得看内部具体操作。
普通那种拿个百千贯就能换回来的没品级官身没啥鸟用,这在宋末几乎等同于一张废纸,甚至是变相的苛捐杂税的体现。
尤其是过些年贾似道上台后,抢谁家几亩地,就‘赏’一张这种纸片。
赵斌压根看不上。
既然砸了钱,那就必须混到个文林郎、将仕郎之类的入品官身,哪怕是从九品的,也将变成真正的官户人家。
相对难买的出身,要换成别的地方估计需要很大代价,但在川蜀却是另一种光景。
南宋朝廷考虑到川蜀学子距离临安太过遥远,加上和其他地方的士人文化迥然不同。
因此在成都府设置了单独的地方科举制度。
意思就是会单独分一些进士、同进士、恩科进士的名额给川蜀主政官员自行分配!
正好汉中也在川蜀行政区域内,该有的名额绝对少不了。
这很可以。
可以到郑大官人为代表的西川诸路长官们放出话来了,一定会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合情合理地秉公举贤纳士。
怎么合情合理,没说。
但懂的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