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滑天下之大稽(1 / 2)

林为民的眼神朝周围扫了扫,声音如常,“评委会说我连得两届了,再得影响评奖公平?。转头就评了七部获奖,里面还有一部是柳飞羽的。评委的作品参与评奖,闻所未闻,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说到最后,脸上满是冷笑。

王蒙本来是低声询问,却不想林为民丝毫不避讳在场众人,说的话更是诛心之言,他迟疑着有点不敢再问了。

同时,周围人的眼神全部聚焦到了林为民的身上,看来这件事好像不像传言那么简单啊!

如果林为民所说的是真的,他前面连得两届奖项,再得确实有点影响公平?,毕竟雁冰文学奖三年一届,一届就三五部作品,林为民若是蝉联三届,就是挤占了三个获奖名额,原本有机会获奖的自然变成没机会。

双方好好商量商量,这事其实不难达成默契。

不想让人家当选手,那就让他当个评委嘛,当了评委,瓜田李下,作品不参评不是顺理成章?

众人又想到了最近的传言。

据说文协有意让林为民当评委,只不过是下一届,其实这一届拉他做评委是最好的选择,省得他的作品还占了两个入围名额。

不过话说回来,文协这次专门把林为民的作品拿下来,肯定跟他此前退出文协没有任何关系,对吧?

对,肯定没关系。

想到林为民要当评委,大家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柳飞羽和他那部得奖的。

这事办的确实恶心!

如今评奖结果已经出炉,关于这一届评奖的一些细节,在这些天时间里也逐渐传开。

这一届雁冰文学奖延宕近三年时间,报名作品众多,读书班在北戴河待了半年时间,最后一共向评委会提交了16部作品书目以及供评委参考的五部作品书目。

作品书目提交后,由一位评委动议,两位评委附议,柳飞羽的作品半路插队进入了最后的评奖名单。

因为柳飞羽既是评委,又是参评者,所以评委会采取了评委回避制度,即评委必须选择是继续担任评委而作品不参评,还是作品参评而作者本人不担任评委。

柳飞羽果断选择了后者。

与柳飞羽的作品有相似经历的是之江文艺出版社报送的《都市风流》,两部作品因为没有遵守既定程序报送,而且均获得了奖项,成为本届雁冰文学奖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都市风流》虽然是评委动议参评,但人家作者好歹不是评委,所以引起的非议也没那么大,现在文学界争论的焦点全都集中在了柳飞羽和他的获奖上。

林为民跟王蒙说了两句话,见众人的眼神一直放在他身上,便说道:“今天是于华的作品研讨会,本来不该说我这点破事。不过我看大家都挺感兴趣,那我就多说两句。

这些天来,有关于我和雁冰文学奖的一些传言大家想必都听说了,这其中的真假,我相信明眼人能够看得出来。

关于我个人的争论我只说一句,我林为民写,奖项没少得,不像某些人,还不至于为了一个雁冰文学奖大动干戈。

我不认可这一届雁冰文学奖的评奖结果,这不代表我否认全部获奖作品和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在本届评委会当中,有个别人因为一己之私,拉帮结派,公然破坏评奖的公平?。”

林为民当着众人的面毫不避讳的炮轰雁冰文学奖评委会,会议室内顿时轰然作响,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他却丝毫没有停顿,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万先生的学生。82年文戏剧家协会举办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当年我为人艺写剧本,颇受观众好评,但那个时候万先生是戏剧家协会的主席,为了避嫌,我们师生二人默契的选择了不参与评奖。

直到87年,我的戏剧作品屡次在海外获奖之后,觉得不会再惹人闲话了,才坦然接受优秀剧本的评奖。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我林为民有多高风亮节,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雁冰文学奖是根据雁冰先生生前遗愿所设,设立到现在不过三届十年时间,但凡有点觉悟和风格的同志,都不会干出评委参评这种事来。

如今不过第三届,他们就敢做出这种寡廉鲜耻的事,我不敢想象再过十年,这个奖项会变成什么样子?

至于退出评委会这件事,更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这一届退了,下一届又上,何其无耻?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至于退出评委会这件事,更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这一届退了,下一届又上,何其无耻?

我所针对的是谁,大家应该知道,今天这些话,你们尽可以传出去,最好是大传特传。”

说完这些话之后,林为民停了下来,看看与会众人“一时激愤,多说了两句。今天是作品研讨会,跑题了跑题了。”

众人一脸不以为然,说他不是处心积虑挑今天炮轰评委会和柳飞羽,这群人打死也不信。

评论家、作家、学者,今年出席作品研讨会的文学界人士超过十五名,都是名震一方的人物,这些人聚合在一起足以在文学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林为民没指望这群人会全部站在他这边,但只要这群人能够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就够了。

文人吵架,向来不动粗,就看谁能占领道德制高点。

柳飞羽身为评委参评雁冰文学奖这件事说破大天也解释不清楚,某些人想借着评奖不透明的规则利用鬼域伎俩污蔑抹黑他,现在传言发酵了快半个月,林为民感觉时间也差不多了,可以掀桌子了。

今天是《活着》的作品研讨会,本来大家讨论的重点应该在于华和他的《活着》上,可在林为民慷慨陈词之后,风头全被他抢了过去。

众多参会的评论家、作家、学者们的注意力很明显发生了偏移,连“马屁”都拍的心不在焉。

于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