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之地。
那也是地。
幕府没有在内部存在大量浪人武士的情况下对外扩张,其原因其一就是可能打不出去,有大明这个爹看着,东亚的一众朝贡国之间的整体局势必然相对平和。
连琉球这小国被倭国一个藩给灭了,倭国也不敢直接将其‘灭国’,只能让其王室存续下去。
几次大张旗鼓的对大陆进军都被中原王朝暴揍,被打怕了。
其二就是大张旗鼓之下总得弄点好地吧。
可好地要么在大明,要么在大明的藩属国。
东北打不进去,外东北远不说,打了对于现在的倭国来说一点价值没有。
落黑旗手里就不一样了。
种土豆勉强能活,打打猎什么的,怎么也是一块地嘛!
而将整个外东北和倭国的本土横在一起,不单是让倭国的学者惊诧不已,对于倭国小民来说两片土地的对比差距就异常的大。
再加上黑旗武士对辽东的盛赞,使得这一系列政策在九州岛就很是得人心。
封底世袭没有变,小民竟也有了出路,还有对外开拓,使得大量浪人都有了盼头。
再加上大量的本地官员原班人马,黑旗军第一批部队中几乎全是由倭人组成,在战争局势稳定之后,黑旗武士返乡者甚多,一时间执掌大半九州岛的黑旗府麾下可谓是政通人和。
而朱由检适时的利用黑旗武士推行起了‘蓄发易服’。
倭国虽处于儒家文化圈稍边缘,还和宗主国大明有点仇怨,犯上之心暗藏。
但对于大明的许多东西,他们都是极为热衷的。
一代代什么遣唐使遣隋使遣元使来来去去,就体现了一个能抄则抄。
如今有来自中原王朝的君主愿意主动将中原王朝的秘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给一众官员也赐下书本服装什么的,更开始让学者们编纂教科书。
诸如朝鲜国中士族在本地语言的基础上造就的一些汉语学习书一样,来个倭人版。
同时也把一系列小说进行本土化,在倭国传播。
对于语言是脱胎自汉语,受到吴音,汉音,唐音一系列影响后形成,文字也是和朝鲜一样,以汉字为官方文字,日本第一本文学着作都是以汉语混合当时的口语写成的倭人群体。
他们对此排斥不多,反倒颇为热衷。
对于自己能看到种类更多更丰富,更为贴近当代中原王朝的书籍和种类更多的商品十分兴奋。
发式自愿当然不会有问题,服装嘛。
丰臣秀吉穿着大明赐服的样子可喜庆可高兴了,只不过后面发现自己被诓了所以就不怎么穿了。
对这一系列政策产生排斥的绝不是没有,只是少数,比如在九州岛的德川幕府谱代大名,他们虽也处于熄火观望阶段,不敢对黑旗有所违逆,但对幕府还是抱着期望的。
就像浪人在倭国内部其实也是少数。
浪人的造反动乱对于更多的幕府武士和一众大名动员起来的兵力来说并不算啥,以前还需担心一下,但现在的浪人都是浪二代了,手头有闲钱有像样武备的不多了。
更多的只是一两把刀,一身布衣而已。
战斗力也不如从战国末期退下来的浪一代猛。
平定浪人叛乱不是问题,问题是黑旗入寇,以及江户城的损失,还有那些轻易投靠了黑旗的九州岛大名。
使得新将军上任后的幕府顿时风雨飘摇起来。
使得幕府不得不发动一众亲藩大名谱代大名,从诸多大名手中抽调兵力征取钱财粮秣之类,一时间就拉起了十五万作战兵力,其中十万奔赴前线应对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