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方式花样百出之四盛夏深处自渡清凉
在炎热的盛夏,暑热往往让我们感到疲惫乏力,像是一片脆弱的叶片,随时可能被夏季的强阳烧枯,我们总渴望一份清凉,想空调又怕空调,想登山,走草原,上高原,看大海,但是工作繁忙,时间有限,路途遥远,人多扎堆,还费银子。
还有什么办法呢?
上一篇文章讲了宋杨万里诗《夏夜追凉》,我特别欣赏“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句,即心生宁静,凉意自来。
融入自然,找一清静之地,寻求自我与宁静之间的平衡和调和,净化内心,心静自然凉,自渡苦夏。
静,一个很大众化的字,也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字。清净无为,静水流深,静能生慧……等等,“静”的本质就是心无外物,不为外物所动。但要做到“心如止水,静若安澜”的境界,心静自然凉。这又谈何容易?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
佛教讲心空一切皆空。道教《道德经》中讲:“空生静,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从容生活,有何不可至,不可求”。心内空无一物,才能心静如水,这需要离开喧嚣嘈杂的城市,离开热闹竞争的环境,归入自然,择一清静之地,独自悄然的生活。
我走出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来到山村融入自然,归园田居,过田园生活。
山村,在离山最近的地方,才感觉到高处不胜寒,远山青青寂寂无闻,田园广袤无垠,庄稼安然生长,清风徐来是如此的温柔体贴,云层低垂是这样的意蕴万千。
正如宋黄庭坚《ez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登高凭栏远眺,只见四周一片山光水色相连,眼前的十里荷花,正是盛放的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沁人心脾的荷香幽幽袭来。
这里的清风明月无人看管,自由自在,融融月色与清风习习一并到了南楼,送来阵阵沁凉,让人无比舒适与惬意。
山下秀岭高低起伏,林木依稀可见炊烟袅袅深深,人影零落,唯有层层叠叠、绿意清浅的梯田,不经意间彰显出山里人的安详与宁静。
早晨,山村阳光从山坳升起,红彤彤的,给山村涂抹上一层生命的亮色,这样的阳光不是酷热,而是一种光明,给人带来希望的光;中午,阳光直直地砸向地面,可是山高树密,绿荫匝地,山里的世界,总是静得出奇,梯田深处,若隐若现的小院,被一片苍绿,紧紧地包裹着,幽静,且安详,脚下是绿如水的禾苗,层层叠叠的梯田,向前延伸着,这些树木植物和农作物,给阳光遮了个绿色的伞,将洋洋洒洒的光过滤,绿色和清凉漫不经心地环绕着你我,心灵瞬间被涤荡得自在安宁、清爽干净;傍晚,当火辣辣的太阳从晚霞中慢慢隐去,天空渐渐暗淡下来,夜晚来临了,炊烟升起,翠竹丛中,鸡犬之声相闻,间或传来几声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乡村的宁静自带清凉。
小暑的山村,热情而质朴,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人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山村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过着原始自然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方式,最淳朴的生活愿景,让村庄静谧安然、不燥不郁,风儿轻轻地吹,花儿悄悄地开,鸟儿倏然掠过,夏风悄悄的吹来,给人们带来清凉。让我们像山村人一样,在自然中共同追寻内心的宁静,让它像夏树的绿荫一样,为我们带来清凉和舒适。无论外界的炎炎烈日如何肆虐,我们都能保持平心静气,凉爽自在。
我在山村租房住,这里也是我的家,是我向往的地方,也是我热爱的生活。山野里的风到底催生了什么?山还是那座山,寂寂无声;水还是那道水,清澈宁静;人还是那些人,岁岁年年耕种不息。风儿不曾把山外的喧嚣吹过来,更不曾搅扰了山里人的半点平静,仿佛一个山外来客,在山坳坳里打了一个旋,就悄悄地走向花花草草,走向禾苗庄稼,与它们低语呢喃缠缠绵绵。
山村的质朴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在这里,一年四季,我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夏天是人纳凉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