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章 新的军制(2 / 2)

宋歌行 墨香阁大哥 4052 字 2023-05-30

这让军户很容易被军官奴役,本来军官就是官了,再加上他们是当地人,对于外来的军户,还不是想怎样欺负就怎样欺负。

明朝的卫所制度先天上就有缺陷,虽然为朝廷节省大量的财政,但一旦中央管理稍微松一些,下面就烂透了。

不要说中晚期,就是朱元璋时代都发生了,一个卫所军户,一次性被军官奴役惨死一百多人的恶性事件。

赵昉的改革当然不能用这制度,屯田还是屯田,但宋军的军饷却不是自给自足的,屯田只是补充军队,尽量让口粮做到当地解决。

因此驻军在当地的屯田并没有明朝那么多,而且是军队家眷作为屯田的主力,军队只是在不训练时,帮助其家眷屯田。

古代的军队大部分是拖家带口在驻地的,这没办法解决,因为无论是世袭制军户,还是募兵制士卒,都不是几年就可以复员的义务兵。

从你进入军队开始,基本上这辈子都在军队系统当中了,孤家寡人是行不通的,否则必定大乱。

就一个个人宣泄问题就是个大问题,稍有不慎就造成男风盛行,欺凌弱小从而使军队离心。

几年时间可以忍忍过去,一辈子怎么忍,因此带上家眷驻屯是必要的,可家眷总要生活吧,就靠一个人的军饷是很难养活一家人的。

屯田就可以解决了军队家属问题,又能解决军队口粮就地解决。

为了解决军队发放军饷被上司克扣问题,赵昉别出心裁的提出一项前人没有的教导员制度。

也正是这个制度,让大臣们眼前一亮。

这是一套文臣可以加入军队的制度,但又不会有文臣指挥作战的毛病,取自于后世的政委、指导员序列。

范仲淹、韩琦、庞籍等人,甚至夏竦这些曾经反对变法的大臣,其实都对宋军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感到担忧。

但要让他们放弃以文制武又很难接受,这就形成一个很矛盾的纠结,有见识的文臣明知道这制度不好,但为了自己本集团的利益,不得不忍住不改。

可不改又担心日后情况更坏,一旦文臣中出现知兵人物断层,那大宋的军队就成了摆设,战败是必须的。

现在有了这套制度,能够让文臣名正言顺的进入军中,负责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监督军队纪律,制衡各级武将的管理权利,可谓皆大欢喜。

政委制度应该说是现代化军队最好的制度,对于提高军队的向心力,有极大的作用。

只是赵昉不能用这名称,改为统一的教导员称呼,在把总一级单位以上设置,并改变宋代军官职位混乱的名称。

这也是眼下这套改良制度的优点,统一军队职位上的称呼一目了然,废除了那些乱七八糟难记的军官名称。

各军总指挥还是叫都指挥使,但左右厢都指挥使改为指挥使,营指挥使改为千户,都头改为百户,以下是总旗和小旗。

在千户和百户之间,设立把总,一个千户营管辖三个把总,十个百户,其中一个百户是千户的亲卫队。

不像原本那样,禁军一个系统,厢军一个系统,番军和民军还各自有自己的系统。

宋朝的武官真的是很乱,什么都监、守备、提辖、总管、知军、知寨各自归属的系统不同,同级别的称呼就不同。

现在不管什么系统,只要品级相同都同一种称呼,但他也同时不用明朝的副将、总兵这称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