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恩荫者,择其优入仕,落榜者给其相应的虚职,分流眼下冗官,朝廷开办教育官学,让这些人去各地教书去,诸公觉的如何?”
赵昉考虑再三,还是给出建议,这建议是建立在历史上的庆历新政,范仲淹等人改革恩荫制度的基础上的。
老范比他狠,考核不通过的直接不用,但这造成大批的官员反对,新政的失败,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改革财政,改革赋税,这些的确触动利益集团,但不会伤筋动骨,大宋的官员俸禄极高,有识之士能够忍痛为国为民牺牲一下自己的利益。
但恩荫制度却触及所有人的子孙后代,因此原本不反对的人,全都站起来反对了。
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会读书,能考上进士入仕,因此自己一生奉献后,给儿孙留下好处,这是人之常情。
可老范的改革,直接掐断了他们儿孙的前途,不反对才有鬼。
原先没有人们就不会奢求,可明明有的,你把它弄没了,这是人性不能接受的。
“臣支持魏王开办官学,不知可有章程否?”
晏殊马上接一句道,没说对于恩荫的处理,而是对教育很感兴趣。
赵昉一看暗自笑道:“这老头,小爷我是偷了你的历史功绩,可别怪我哦!”
马上他郑重介绍起创办官学来,以县为单位,各县由官府出面,号召县里的人富人捐钱捐粮,建造学舍。
由朝廷任命学官,每一路设提学司,管理州县学政、教授,朝廷根据各县大小、人口多寡给予土地若干,作为学田充当教育经费。
这一点很重要,中国其实在汉代,官方就开始推行官学制度了,但没有长期保证的教育经费,盛世时官学还能办下去。
可一旦朝廷财政困难,就无法支撑教育经费,官学也就形同虚设了。
学田制度历史上正是晏殊提出的,各县以官田若干给予学校,学校雇佣农民耕种,收取的佃租作为教育经费。
有效的预防了国家财政不稳定,对教育造成的动荡,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创举,晏殊功莫大焉,但现在被赵昉偷了。
“魏王是说乡村也要普及教育?这……”
说完州县,赵昉继续说起乡村教育,这下晏殊都迟疑了,县城毕竟有钱人多,除了学田外,富人可以捐钱。
可乡村要建学,那只能靠朝廷负担,再说没有那么多田地呀,毕竟官田是有数的,大部分的田地是在地主手里。
赵昉当然知道这问题,正色说道:“不一样,州县官学是教育科举学子的,至于乡村教育,只需要启蒙就行,目的是尽量让更多的人识字,利于朝廷政令下达时,百姓被人蒙蔽,看不懂榜文告示。”
晏殊听到这还没什么,范仲淹等人可是听他说过皇权不下乡的事情的,听到这如何不明白,自家这位储君这是在布局了。
“嘶”的一声,韩琦率先支持道:“魏王此举大善,痒序之学古已有之,既然后汉能够办的到,没理由大宋办不到。”
不错,乡村建学不是赵昉独创的,其实在东汉时期就有了,汉朝是郡县制,郡学叫学,县学叫校,这就是学校的由来。
而乡里叫痒,村里叫序,痒序之说同样来自东汉的学校名称,只是东汉灭亡后,后世的朝代再也没有这么大的魄力,全国设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