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一愣。
他实没想到皇太孙居然干练如此,居然会对自己如此信任,忠君爱国之心顿时油然而生,情不自禁道:“皇孙贤明!大明之福!”
朱怀道:“孤不需要你溜须拍马,你们是孤亲自点的翰林,朝廷给你们莫大荣誉,是让你们干正事的,而不是抱着学问去青楼画舫浪费时间,更不是跟在帝王身后胡乱吹嘘。”
黄淮忙俯身行礼:“臣惭愧。”
朱怀又看王恕,道:“你呢?”
本来朱怀以为话都被黄淮说完了,对王恕有些不公平,所以也没想听王恕讲出什么来。
王恕沉默一会儿,抱拳道:“回殿下,臣以为在黄编修的言辞之外,还要加一道考核。”
“自古一来,翰林院就不同在京外各官,是毋需考核机制的,臣以为不妥。”
朱怀一愣,有些欣赏的看了一眼王恕,不愧是吏部尚书加封内阁首辅的未来栋梁之才!
现在对政体已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了。
“翰林院加考核机制?京师内外的官吏尚有政绩可以考核,翰林院怎么考核?”
朱怀似笑非笑的看着王恕。
实际这就有些为难王恕了。
翰林院和地方官不同,地方官可以从税收、刑事案件、民间评价等各方面去考察。
这种京师内外察的考核机制,也是当初朱怀定出来的,并且于大明各地方官来说,很有威慑效果。
但翰林院并不涉及到这些方面,他们不过只是一群清贵之官,没有实际考察的标准。
王恕的回答让朱怀很意外。
他思考片刻,不过看样子应该是早就做了工作,便侃侃而谈道:“譬如修元史,从洪武三年就开始修,到现在依旧没有完善,臣认为就可以给其规定时间和进度,以便于考察,不合格者留缺观察。”
“再譬如经筵时间,每个月规定讲课时间,若不够,则留缺观察。”
“再譬如于国家政事上的建议疏,每月上疏几次,补缺查漏各部堂的政策是否得体。”
“如此以来,也可增加帝王的耳目,让帝王耳目聪明,更能听到不同声音,同时也能让翰林院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
朱怀听完,沉思片刻,忽然笑道:“王修撰,你这可是得罪人的建议啊。”
“翰林本是清贵养老的地方,你如此以来,不知要背负多少骂名了。”
王恕一腔正气的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古人从没有因为怕,而不敢提建议者。”
“臣虽比不上先贤,但臣这颗赤忱之心却是向着国家,臣不在乎被任何人谩骂,没有人因为做事而不被骂的,若为官者人云其皆夸夸之词,此人一定有问题!”
朱怀听完,双877目一亮,击掌道:“说的好!”
“此事孤交给你,需要多少时间能给孤一个合理的考察细节?”
王恕神色有些激动,高昂道:“七日!七日足矣!”
朱怀点头:“孤准了。”
“臣,谢皇孙殿下千岁!”
这两个翰林新贵,说实话,朱怀很满意,满意到骨子里。
他们年纪不大,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干吏。
朱怀和朱允炆不同,他不需要那些溜须拍马满口仁义道德大道理的儒生。
他需要王恕和黄淮这样能干实事的官!
才二十多岁啊!和两年前自己那个锐意进取的样子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骨子里想的都是家国,而不是一人得失!
这些年轻且新鲜的血液,才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石。
朱怀再次将目光投向黄淮和王恕,最后问道:“如果孤让你二人去教会内宫太监如何?”
两人一愣,相互望了一眼,抱拳道:“臣,尊皇太孙旨。”
朱怀摇头:“孤不是下令,是问你们愿意不愿意。”
两人异口同声道:“臣愿往!”
朱怀道:“不在乎你们教诲的不是皇室宗亲,而是一群低贱的太监?很多人嘴上说着愿意,心里可是别扭着呢,孤不会强求你们。”
黄淮道:“启奏殿下,教人者也是在自教,天下学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臣等教的是学问,学问就该广而告之,而不该藏拙。”
王恕也道:“殿下有意开司礼监,臣等自当将一身本事学问倾囊相授,若非如此,则辜负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