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潜移默化的引入商业到大明!(2 / 2)

“放心大胆的说。”

朱怀沉默片刻,组织一下语言,便道:“首先形成淋尖踢斛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地方官府缺钱,对吧?”

老爷子点点头:“嗯。”

朱怀继续道:“地方县衙要开支流外官的俸禄,就需要钱,一个县令的俸禄,一年不过二百多石,县衙收取的税收,则需要全部送入国库,再由户部做出预算,统一分配到各布

政司,布政司衙门再分配到地方县衙。”

“总而言之,县衙内是没有流外官的俸禄预算的,这一笔钱,完全需要县衙自给自足。”

“所以他们需要从税收内,想办法合理的剥夺一部分税收去维持县衙基本开支,于是淋尖踢斛就产生了,这笔钱也是他们分配给流外官的保证。”

“那么换个角度,如果县衙不需要从百姓手中剥夺粮食税收,就足够开支流外官的俸禄,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需要从百姓手中夺食了呢?”

朱元璋听的很认真,咂摸咂摸嘴:“是这么个理,可县衙除了税收之外,他们还有什么能力去开源?”

朝廷乃至地方收入,说白了就四个字‘开源节流’。

想从大明时下现状找出一条附和地方官府开源政策,这很难。

而洪武皇帝又在抑制商业,不让官府参与到商业中去,这就更加的难。

退一万步说,即便地方有商业税收,那也是地方课税司衙门该做的事。

课税司隶属于朝廷,和地方官府不挂钩,钱也不会进入到地方官府腰包去。

朱怀看着朱元璋,欲言又止。

朱元璋笑着道:“有话就说!咱知道,你小子肯定又憋着坏朝商业上去想,对吧?”朱怀挠挠头,回道:“对,也不对。”

“历朝历代都是在城门处,在运河上收税。不过这样一来,先不说官吏中饱私囊,就是商人也有很多办法逃税。到最后,往往十成里,只有一成能上交国家就不错了。”朱元璋看着朱怀,目光有些狡黠,就看着臭小子究竟能说出什么花来!朱怀继续道:“咱大明不是有邮票驿站么?”

“现在各地驿站收入可观,官府也不能承包所有送货之事。”“许多货物啊,邮件啊,其实招揽的都是商人在运输。”

“一笔运输费用三个钱,官府抽二成,给商人一成,因为数量大,收入就可观,商人们赚的钱也不少。”

“但如果朝廷将商人运输的货物加征税收;商人们运送的货物,都由邮政开具了数量和种类的票据。进入各城池,关隘的时候,出示票据方可进城。

那何不就根据票据的显示,征收城门税,或者河道税。然后地方官府,根据商人上缴的邮政票据,核算收上来的税款,这一笔钱,朝廷怎么支配,或给地方官府留存,或一部分上缴朝廷,总而言之,地方官府一定是有钱的。”

朱怀说的差不多了,下面他也不继续说下去,至于老爷子认同不认同,他也不管了。

这是他目前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了。

老爷子闭目凝思。

说到底,朱怀的话都是在征收商税。

渐渐的,老爷子面色开始凝重起来。

他不是在老夫子教育下长大的皇帝,他知道一个国家光靠百姓种地,是创造不出辉煌的盛世的。

只有世间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盛世,百姓乐业,可以务农,可以务工,当然也可以经商。

不过归根结底,老爷子对商人都有偏见。

大明的京城在帝国的南方,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商业都被世代经商的富人和达官显贵所控制,百姓最多是走街串巷的货郎。

那些达官显贵家的买卖,世代经商的豪富之家,有的是办法偷税漏税,让朝廷吃亏。

朱元璋抑制的商,是这种大商!

随着现在明廷打下来的疆域(赵吗的)越大,朱元璋就感觉治理起来越来越难。

也索性,朱怀给他分摊了一部分压力。

不过随着疆域的扩大,就意味着贫富差距也越大。

朱怀这些分析,换一种角度来说,是缓解农民的税收损耗,是为民着想。

虽有重商之嫌,但在百姓大义面前,微不足道究!

朱元璋时而蹙眉时而展颜。

朱怀笑笑,他虽然不能直观的立刻就改变大明商业现状,但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迟早会改变朝廷百官的思想。朱元璋没有立即就说什么话,只是平淡的点点头:“.々此事咱认为有可行性,不过还是要百官斟酌之后才行。”说完后,老爷子眉开眼笑,心情格外的好,看着朱怀道:“无论如何,你又为咱大明立了功。”“说说,想咱皇帝怎么奖赏你?”

朱怀挠挠头:“八字还没一撇,也未必就能执行,等真的利国利民,我再说要什么吧,现在说了,最后政策不行,岂不闹了笑话?”朱元璋呵呵道:“你小子倒是考虑的周全,那成!等咱回去再说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