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七章 西线(1 / 2)

大明新命记 哼哈大王 19864 字 28天前

崇祯十五年五月初九日傍晚,杨振抵达盖州城东门外。

袁进、许天宠等人,在盖州城东门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迎接仪式。

一方面,他们之所以能够兵不血刃的拿下盖州城,是杨振和多尔衮交易的结果,若是让他们强攻硬取,还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付出多大代价呢。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盖州城、熊岳城的易手,杨振本来也已经在东线的战场上积小胜为大胜,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从杨振誓师北伐到现在,也不过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当时定下的第一阶段目标,就已经初步达成了。

虽然调动清虏抽调兵力向东倾斜的作用,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

但是消灭了东线清虏大批有生力量,甚至占领了清虏后方三座重要城池以及大片土地,却是实打实的成就。

如果加上已经易手的熊岳城、盖州城,以及夹在两地之间的许屯堡、望海堡、墩台山堡等堡垒的话,北伐开始后的金海镇北上作战,战果之丰富已经远超最初之想象了。

而这一系列成功的源头,自然不必多说,就在杨振这个金海镇北伐统帅的身上。

杨振骑着一匹枣红马,在袁进、许天宠等人的陪同下,从夹道欢迎的袁、许两部将士中间穿过,在一片“都督威武”“大明必胜”的欢呼声中,挥着手,进入了盖州城新东门的城门洞之内。

城门洞内是一座瓮城。

杨振策马进入,都是有些意外。

他是来过盖州城的,当时盖州城的四门只有北城门外有瓮城。

“真是多亏了都督的停战议和之策,否则咱们真要一刀一枪来打现在的盖州城,恐怕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去了。”

袁进显然看到了杨振进到东门瓮城后的反应,立刻抓住机会在一旁大赞起杨振的英明决策来了,当然他也没有忘了赶紧解释一下目前盖州城的城防情况。

“鞑子那个睿亲王多尔衮,这两年在盖州城防上,属实是下了大功夫,估计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加固了城墙,又是增高,又是增厚的,而且在城东门、西门、南门外面,全都增筑了这样高达厚实的瓮城!

“包括城墙的四角,除了原来的角楼之外,鞑子也都学着咱们,向外增筑了靠前的炮楼和敌台。可惜的是,鞑子睿亲王多尔衮撤走的时候把上面的大炮都拆走了——当然了,咱们只要重新架上咱们自己的大炮,盖州城绝对是固若金汤!”

“原来如此。”

杨振随口回了一句,继续骑马向前,经过了东门瓮城后,进入内城的城门洞,这里便是原来的城东门了。

通过了内城东门的门洞,眼前豁然开朗,夕照之下,一条笔直的长街直通往城中心的钟鼓楼方向。

两旁的房舍鳞次栉比,看不出有什么损坏的样子,显然是这两年多尔衮坐镇这里以后重修的结果。

毕竟,想当初,杨振第一次夺战盖州城的时候,可是放了一把火的。

杨振早就接到过金海北路向他报告的有关清虏重修熊岳、盖州等地城池堡垒的探报,但是没想到多尔衮居然真的下了这么大的功夫。

“看来这个多尔衮,还是为我们做了一些好事的嘛,最起码为我们剩掉了战后重建的麻烦!”

“归根到底,还是都督决策英明!”

随行在后半个身位的袁进,再次不失时机地拍了一句马屁。

杨振闻言,摇头笑了笑,侧身看向他,说道:

“眼下天色已晚,就不召集诸将说话了,一会儿你们安排好了城防事务,再叫人连夜往熊岳城去,请吕品奇吕总兵、徐昌永徐副将明天上午巳时以前赶来盖州城,到时候我们再谈西路军接下来的安排!”

“好嘞!”

当天晚间,杨振在袁进和许天宠的安排下,住进了此前多尔衮在盖州城内的行辕,一座九宫格式的庞大院落。

在晚间的接风酒席之上,杨振也陆续从与袁进、许天宠等人的交谈中,大体了解了北伐开始以来明军西线的各种进展情况。

“据说洪督师本人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已经北上锦州城了,但是洪督师麾下大军据说并未全军北上,很可能真的是去打喀喇沁,或者哪个部落去了!柿子专捡软的捏,真是好算计!”

袁进陪着杨振接连喝了几杯酒,一边讲着自己知道的消息,一边隐隐抱怨洪承畴照顾他们自己人。

不过,对于洪承畴麾下人马去打喀喇沁,或者其他东蒙部落的行为,杨振倒是乐见其成。

虽然他们这样做,的确有避重就轻、不肯打硬仗的嫌疑,而且对自己的东线战场,起不到直接的策应作用,但是只要他们打赢了,最终还是会起到一个围魏救赵的间接作用。

“可以理解,他们从关里来,没跟清虏交过手,先找北虏部落练一练,也有好处,不必抱怨。锦州祖大帅那边呢,你们可了解他们目前是什么情况?”

杨振提起祖大寿,袁进心里就更不忿了。

“祖大帅?呵呵,他们的人马,根本没有北上去打广宁城!根据卑职之前派往辽西方向的弟兄回来所说的,祖家军连大凌河都没有过,据说,从四月中旬开始,他们得知都督誓师北上的消息后不久,就在大凌河南岸,开始重修大凌河城了!”

“重修大凌河城?!”

“都督也觉得很意外是不是?要叫卑职说,他们简直是莫名其妙!嘴上说是为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实际上多半是等待观望,在等着咱们金海镇出死力!”

对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这件事,杨振的确感到意外。

十多年前的那场大凌河之战结束后,修了半拉子的大凌河城除了地基之外,地上建筑全被摧毁,此后只有清虏时不时前来驻扎巡哨,但是辽西兵马再也没敢靠近一步。

上一次张存仁率部在广宁反正献城的时候,当时辽西的兵马北上作战,来自松山团营的兵马负责从南路出击,曾经驱逐过驻扎在那里的小股清虏,并且打过了大凌河,还收复了位置更加靠前几十里并且有清虏兵马驻守的右屯。

当时的所谓大凌河城,打得就只剩下遗址了,绝不是简单修修补补就能用的。

要在那里重修大凌河城,几乎就等于是在大凌河南岸的空地上重修一座城一样了。

但是考虑到祖大寿一帮人的心结,杨振又觉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反常。

“这么多年来,若非有极有利的机会,否则辽西兵马往大凌河方向,寸步不敢进,如今敢于走出锦州城,在北有广宁清虏,南有右屯清虏的情况下,敢重修大凌河城,也算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呵呵,都督啊,你真是高看了他们祖家军在清虏面前的胆子。若不是宣镇杨大帅,都督您的亲叔父,他们在松山团营配合下,四月中旬刚开战就占领了右屯堡,直接顶在了最前面,他们祖家军怕是也没胆量抵近大凌河重修城池!”

袁进对辽西祖家那帮人成见已深,包括杨振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所以面对袁进的吐槽,他也不想劝说什么。

不过,杨振是更了解祖大寿的,从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的决策之中,他隐约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当然,这个阴谋并不是针对杨振的,而是针对清虏的,尤其是针对黄台吉的。

袁崇焕活着的时候,就曾两次兴师动众修筑大凌河城,但是每一次黄台吉都没等他修完,就率军来攻,所以大凌河城始终是个半拉子工程。

崇祯四年那场影响深远的大凌河之战,其起因就是明军第三次修筑大凌河城。

而负责这次修筑大凌河城的人物,正是祖大寿。

这次修筑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说,工程开始没多久,黄台吉觉得受到了威胁,很快就率领大军包围了还没修筑好的大凌河城。

最终,对大凌河城的围城战,生生打成了清虏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大明朝的救援军队一波接一波赶来,然后一波接一波全军覆没。

到最后,大凌河城内粮草吃尽,马匹吃尽,人相食,好几万大军和民夫,只剩下一万多人开城投降活了下来,并且沦为了俘虏。

不知道为什么,大凌河城就像是黄台吉的命门一样,每一次明军重修大凌河城,他都要阻止。

如果杨振没算错的话,祖大寿这次重修大凌河城,已经是第四次了。

祖大寿是不是还想着,通过重修大凌河城,引得清虏兵马主动来攻,然后在四方布置伏兵,给来攻的清虏一次难忘的教训呢?

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那么杨振能理解祖大寿他们行事背后的逻辑。

但是,令杨振深深怀疑的是,十多年前,锦州兵马修筑大凌河城,频频引得黄台吉亲率大军前来进攻,可是今时今日还会如此吗?

这一边,杨振猜测着祖大寿的心理,另一边袁进喝了一杯酒继续说道:

“就在十几天前,卑职率领船队在三岔河口以北,也就是都督过去说的大辽河口以北沿海停靠,想要找个地势高固的地方,上岸扎营立寨,结果遇到了杨大帅麾下探马巡哨!瞧瞧,杨大帅派出的巡哨,都已经快干到三岔河口了!

“就目前西线那些总兵大帅们,要说公忠体国,勤于王事,还得是看宣镇杨大帅,到底是咱们自己人,为了策应咱们金海镇在东线的进攻,那真是不遗余力!再看看其他几路人马,在哪呢?根本看不到他们!”

“行了。少说几句吧。无论如何,终究是友军!去打西边的部落也好,重修大凌河城也好,只要他们行动起来,迟早会有一些效果的!”

到了杨振这个地位,他已经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不分场合的发牢骚,或者跟部将一起抱怨各种不公平了。

因为他是领头的。

领头的要是牢骚满腹、各种抱怨,那么麾下人就会无所适从,人心散乱。

“可以理解,他们从关里来,没跟清虏交过手,先找北虏部落练一练,也有好处,不必抱怨。锦州祖大帅那边呢,你们可了解他们目前是什么情况?”

杨振提起祖大寿,袁进心里就更不忿了。

“祖大帅?呵呵,他们的人马,根本没有北上去打广宁城!根据卑职之前派往辽西方向的弟兄回来所说的,祖家军连大凌河都没有过,据说,从四月中旬开始,他们得知都督誓师北上的消息后不久,就在大凌河南岸,开始重修大凌河城了!”

“重修大凌河城?!”

“都督也觉得很意外是不是?要叫卑职说,他们简直是莫名其妙!嘴上说是为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实际上多半是等待观望,在等着咱们金海镇出死力!”

对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这件事,杨振的确感到意外。

十多年前的那场大凌河之战结束后,修了半拉子的大凌河城除了地基之外,地上建筑全被摧毁,此后只有清虏时不时前来驻扎巡哨,但是辽西兵马再也没敢靠近一步。

上一次张存仁率部在广宁反正献城的时候,当时辽西的兵马北上作战,来自松山团营的兵马负责从南路出击,曾经驱逐过驻扎在那里的小股清虏,并且打过了大凌河,还收复了位置更加靠前几十里并且有清虏兵马驻守的右屯。

当时的所谓大凌河城,打得就只剩下遗址了,绝不是简单修修补补就能用的。

要在那里重修大凌河城,几乎就等于是在大凌河南岸的空地上重修一座城一样了。

但是考虑到祖大寿一帮人的心结,杨振又觉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反常。

“这么多年来,若非有极有利的机会,否则辽西兵马往大凌河方向,寸步不敢进,如今敢于走出锦州城,在北有广宁清虏,南有右屯清虏的情况下,敢重修大凌河城,也算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呵呵,都督啊,你真是高看了他们祖家军在清虏面前的胆子。若不是宣镇杨大帅,都督您的亲叔父,他们在松山团营配合下,四月中旬刚开战就占领了右屯堡,直接顶在了最前面,他们祖家军怕是也没胆量抵近大凌河重修城池!”

袁进对辽西祖家那帮人成见已深,包括杨振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所以面对袁进的吐槽,他也不想劝说什么。

不过,杨振是更了解祖大寿的,从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的决策之中,他隐约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当然,这个阴谋并不是针对杨振的,而是针对清虏的,尤其是针对黄台吉的。

袁崇焕活着的时候,就曾两次兴师动众修筑大凌河城,但是每一次黄台吉都没等他修完,就率军来攻,所以大凌河城始终是个半拉子工程。

崇祯四年那场影响深远的大凌河之战,其起因就是明军第三次修筑大凌河城。

而负责这次修筑大凌河城的人物,正是祖大寿。

这次修筑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说,工程开始没多久,黄台吉觉得受到了威胁,很快就率领大军包围了还没修筑好的大凌河城。

最终,对大凌河城的围城战,生生打成了清虏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大明朝的救援军队一波接一波赶来,然后一波接一波全军覆没。

到最后,大凌河城内粮草吃尽,马匹吃尽,人相食,好几万大军和民夫,只剩下一万多人开城投降活了下来,并且沦为了俘虏。

不知道为什么,大凌河城就像是黄台吉的命门一样,每一次明军重修大凌河城,他都要阻止。

如果杨振没算错的话,祖大寿这次重修大凌河城,已经是第四次了。

祖大寿是不是还想着,通过重修大凌河城,引得清虏兵马主动来攻,然后在四方布置伏兵,给来攻的清虏一次难忘的教训呢?

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那么杨振能理解祖大寿他们行事背后的逻辑。

但是,令杨振深深怀疑的是,十多年前,锦州兵马修筑大凌河城,频频引得黄台吉亲率大军前来进攻,可是今时今日还会如此吗?

这一边,杨振猜测着祖大寿的心理,另一边袁进喝了一杯酒继续说道:

“就在十几天前,卑职率领船队在三岔河口以北,也就是都督过去说的大辽河口以北沿海停靠,想要找个地势高固的地方,上岸扎营立寨,结果遇到了杨大帅麾下探马巡哨!瞧瞧,杨大帅派出的巡哨,都已经快干到三岔河口了!

“就目前西线那些总兵大帅们,要说公忠体国,勤于王事,还得是看宣镇杨大帅,到底是咱们自己人,为了策应咱们金海镇在东线的进攻,那真是不遗余力!再看看其他几路人马,在哪呢?根本看不到他们!”

“行了。少说几句吧。无论如何,终究是友军!去打西边的部落也好,重修大凌河城也好,只要他们行动起来,迟早会有一些效果的!”

到了杨振这个地位,他已经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不分场合的发牢骚,或者跟部将一起抱怨各种不公平了。

因为他是领头的。

领头的要是牢骚满腹、各种抱怨,那么麾下人就会无所适从,人心散乱。

“可以理解,他们从关里来,没跟清虏交过手,先找北虏部落练一练,也有好处,不必抱怨。锦州祖大帅那边呢,你们可了解他们目前是什么情况?”

杨振提起祖大寿,袁进心里就更不忿了。

“祖大帅?呵呵,他们的人马,根本没有北上去打广宁城!根据卑职之前派往辽西方向的弟兄回来所说的,祖家军连大凌河都没有过,据说,从四月中旬开始,他们得知都督誓师北上的消息后不久,就在大凌河南岸,开始重修大凌河城了!”

“重修大凌河城?!”

“都督也觉得很意外是不是?要叫卑职说,他们简直是莫名其妙!嘴上说是为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实际上多半是等待观望,在等着咱们金海镇出死力!”

对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这件事,杨振的确感到意外。

十多年前的那场大凌河之战结束后,修了半拉子的大凌河城除了地基之外,地上建筑全被摧毁,此后只有清虏时不时前来驻扎巡哨,但是辽西兵马再也没敢靠近一步。

上一次张存仁率部在广宁反正献城的时候,当时辽西的兵马北上作战,来自松山团营的兵马负责从南路出击,曾经驱逐过驻扎在那里的小股清虏,并且打过了大凌河,还收复了位置更加靠前几十里并且有清虏兵马驻守的右屯。

当时的所谓大凌河城,打得就只剩下遗址了,绝不是简单修修补补就能用的。

要在那里重修大凌河城,几乎就等于是在大凌河南岸的空地上重修一座城一样了。

但是考虑到祖大寿一帮人的心结,杨振又觉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反常。

“这么多年来,若非有极有利的机会,否则辽西兵马往大凌河方向,寸步不敢进,如今敢于走出锦州城,在北有广宁清虏,南有右屯清虏的情况下,敢重修大凌河城,也算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呵呵,都督啊,你真是高看了他们祖家军在清虏面前的胆子。若不是宣镇杨大帅,都督您的亲叔父,他们在松山团营配合下,四月中旬刚开战就占领了右屯堡,直接顶在了最前面,他们祖家军怕是也没胆量抵近大凌河重修城池!”

袁进对辽西祖家那帮人成见已深,包括杨振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所以面对袁进的吐槽,他也不想劝说什么。

不过,杨振是更了解祖大寿的,从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的决策之中,他隐约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当然,这个阴谋并不是针对杨振的,而是针对清虏的,尤其是针对黄台吉的。

袁崇焕活着的时候,就曾两次兴师动众修筑大凌河城,但是每一次黄台吉都没等他修完,就率军来攻,所以大凌河城始终是个半拉子工程。

崇祯四年那场影响深远的大凌河之战,其起因就是明军第三次修筑大凌河城。

而负责这次修筑大凌河城的人物,正是祖大寿。

这次修筑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说,工程开始没多久,黄台吉觉得受到了威胁,很快就率领大军包围了还没修筑好的大凌河城。

最终,对大凌河城的围城战,生生打成了清虏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大明朝的救援军队一波接一波赶来,然后一波接一波全军覆没。

到最后,大凌河城内粮草吃尽,马匹吃尽,人相食,好几万大军和民夫,只剩下一万多人开城投降活了下来,并且沦为了俘虏。

不知道为什么,大凌河城就像是黄台吉的命门一样,每一次明军重修大凌河城,他都要阻止。

如果杨振没算错的话,祖大寿这次重修大凌河城,已经是第四次了。

祖大寿是不是还想着,通过重修大凌河城,引得清虏兵马主动来攻,然后在四方布置伏兵,给来攻的清虏一次难忘的教训呢?

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那么杨振能理解祖大寿他们行事背后的逻辑。

但是,令杨振深深怀疑的是,十多年前,锦州兵马修筑大凌河城,频频引得黄台吉亲率大军前来进攻,可是今时今日还会如此吗?

这一边,杨振猜测着祖大寿的心理,另一边袁进喝了一杯酒继续说道:

“就在十几天前,卑职率领船队在三岔河口以北,也就是都督过去说的大辽河口以北沿海停靠,想要找个地势高固的地方,上岸扎营立寨,结果遇到了杨大帅麾下探马巡哨!瞧瞧,杨大帅派出的巡哨,都已经快干到三岔河口了!

“就目前西线那些总兵大帅们,要说公忠体国,勤于王事,还得是看宣镇杨大帅,到底是咱们自己人,为了策应咱们金海镇在东线的进攻,那真是不遗余力!再看看其他几路人马,在哪呢?根本看不到他们!”

“行了。少说几句吧。无论如何,终究是友军!去打西边的部落也好,重修大凌河城也好,只要他们行动起来,迟早会有一些效果的!”

到了杨振这个地位,他已经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不分场合的发牢骚,或者跟部将一起抱怨各种不公平了。

因为他是领头的。

领头的要是牢骚满腹、各种抱怨,那么麾下人就会无所适从,人心散乱。

“可以理解,他们从关里来,没跟清虏交过手,先找北虏部落练一练,也有好处,不必抱怨。锦州祖大帅那边呢,你们可了解他们目前是什么情况?”

杨振提起祖大寿,袁进心里就更不忿了。

“祖大帅?呵呵,他们的人马,根本没有北上去打广宁城!根据卑职之前派往辽西方向的弟兄回来所说的,祖家军连大凌河都没有过,据说,从四月中旬开始,他们得知都督誓师北上的消息后不久,就在大凌河南岸,开始重修大凌河城了!”

“重修大凌河城?!”

“都督也觉得很意外是不是?要叫卑职说,他们简直是莫名其妙!嘴上说是为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实际上多半是等待观望,在等着咱们金海镇出死力!”

对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这件事,杨振的确感到意外。

十多年前的那场大凌河之战结束后,修了半拉子的大凌河城除了地基之外,地上建筑全被摧毁,此后只有清虏时不时前来驻扎巡哨,但是辽西兵马再也没敢靠近一步。

上一次张存仁率部在广宁反正献城的时候,当时辽西的兵马北上作战,来自松山团营的兵马负责从南路出击,曾经驱逐过驻扎在那里的小股清虏,并且打过了大凌河,还收复了位置更加靠前几十里并且有清虏兵马驻守的右屯。

当时的所谓大凌河城,打得就只剩下遗址了,绝不是简单修修补补就能用的。

要在那里重修大凌河城,几乎就等于是在大凌河南岸的空地上重修一座城一样了。

但是考虑到祖大寿一帮人的心结,杨振又觉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反常。

“这么多年来,若非有极有利的机会,否则辽西兵马往大凌河方向,寸步不敢进,如今敢于走出锦州城,在北有广宁清虏,南有右屯清虏的情况下,敢重修大凌河城,也算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呵呵,都督啊,你真是高看了他们祖家军在清虏面前的胆子。若不是宣镇杨大帅,都督您的亲叔父,他们在松山团营配合下,四月中旬刚开战就占领了右屯堡,直接顶在了最前面,他们祖家军怕是也没胆量抵近大凌河重修城池!”

袁进对辽西祖家那帮人成见已深,包括杨振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所以面对袁进的吐槽,他也不想劝说什么。

不过,杨振是更了解祖大寿的,从祖大寿重修大凌河城的决策之中,他隐约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当然,这个阴谋并不是针对杨振的,而是针对清虏的,尤其是针对黄台吉的。

袁崇焕活着的时候,就曾两次兴师动众修筑大凌河城,但是每一次黄台吉都没等他修完,就率军来攻,所以大凌河城始终是个半拉子工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