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老外婆走了(1 / 2)

抗癌的日子 ym008 4705 字 9个月前

上周三:我的亲家母的妈妈,晚期癌症,撒手走了,享年87岁。

亲家母的妈妈,爱珍,出生在苏北的一个边远的山区,那是一个穷的土疙瘩都掉渣的小山村,这里的农民日夜耕作,仍旧吃不饱肚子。可是爱珍不一样,她是这个地区、这个小村子的一个有名的地主的最小的一个女儿,因为是父母手心掌上的一颗珍珠,取名叫爱珍。

爱珍从小被父母宠爱着,由于地区落后,由于地主的重男轻女,没有给自己最爱的这个小女儿爱珍进学堂什么的,其他的哥哥姐姐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大多都认识几个字,而爱珍一个大字也不认识,只知道在她的闺楼里转转悠悠,享受她的一片宁静和富贵,做做自己的女红,还没有成年的小姑娘,又有那么多爱她的人,父母认为,爱珍认不认字并不重要,将来嫁个好人家就行。

有一天,村子来一支军人小分队,村子里的人,也不知道这支军人小分队是什么军队?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没有见识的村民也懒得问,管你什么军队,只要不碍咱的事情,只要不在咱村子里放枪,只要不抢咱村民的东西,那就是不碍咱的事情,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支小部队在村里呆了几天,相安无事。后来听村子里有些包打听的村民回来说,这支部队说是在这里借宿住几天,其实就是来筹措粮食的。村民们听说过一些抢粮的土匪,可没听说过筹措粮食的军队?什么叫筹措粮食啊?

那个年代,这里的村民哪一家不是穷得叮当响,村民的米缸没有见过粮食,孩子们都瘦的皮包骨。稍微有点玉米棒子挂在屋檐下的村民都赶紧把玉米棒子收藏起来,生怕被军人抢走了。

据说那几天,这支小分队在当地转悠了好几天,走遍了周围的好几个村子。附近几个村子基本都是一样的贫穷,村民炕上的破絮,冰冷的锅灶,衣服褴褛的孩子们。军需用粮上哪儿去筹集??

这天,小分队在几位村民的带领下,走进了这个小村子唯一的一家,家底还算殷实的地主家,也就是爱珍的家。听说爱珍的父母祖上是靠跑单帮发家致富的小商人。爱珍的爷爷跑单帮挣了一些银子以后,选中并定居苏北这块地方、这个个小村子,并在这个穷地方,置办了一些田地,圈了方圆几百亩的农田,雇了十几个长工、短工,带着一家人过起了小日子。

爱珍的爷爷辈带着爱珍的父母来到苏北这块地方,认为凭着自己一些才学和经营租赁土地的发家之道,是可以在这块穷地方扎下根来的。

据说,后来爱珍家在当地确实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有钱人(划为地主。

当这支小分队走进爱珍的家,爱珍的爷爷笑面相迎,他们一家都是经过大场面的商人,一听军人来意,军队需要粮食,需要筹措一些军粮带回部队,军人说得很清楚,是买他家的粮食。

爱珍的爷爷是聪明人,二话没说,给了军人很合理很优惠的价格,谈好价格后,快速准备粮食交给小分队军人,还帮军人用自家的马车和组织了村里几辆马车,帮助军人送粮到他们部队的目的地。

浩浩荡荡的送粮队伍出发了,隔了好几天,赶马车送粮的几位村民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一个消息,说,村头老刘家的三柱子跟着大部队走了,到前线打仗去了。这个臭小子肯定没命了。

村头的老刘家,有三个儿子,大柱、二柱、三柱。加上老刘四个男子汉,四个大劳力,一家七口人(爷爷奶奶、老刘夫妇、三个儿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老刘家为了攒些钱能给大儿子说个儿媳妇,想攒够彩礼钱,比登天还难。

三柱子是这家的小儿子,头脑灵光,会来事儿,家中没有钱给他读书,但这不妨碍三柱子的思考,三柱子的头脑不会闲着,三柱子会想一些谁也想不明白的事儿。三柱子总是想着,我们一家辛辛苦苦的种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饱,我为什么还和两个哥哥轮流合穿裤子,两条裤子三个人轮流穿。

每天白天兄弟仨为了该轮到谁穿裤子而吵架不休,每天晚上兄弟仨为了不挨冻互相牵扯着被角,扯来扯去的还是吵架不休。为什么呢?

这个三柱子家的故事,是我听着最多的、形容穷的不着地的故事。因为这家的三柱子就是我儿媳妇的外公。我儿媳妇总是说,我的外公家那真叫穷啊,穷的兄弟们都没有自己像样的衣服,裤子都是轮流穿的。谁相信这是真的?

终于在送粮的这一天,三柱子在神不知鬼不觉的这一天,三柱子偷偷地跟着军人送粮的马车,就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三柱子当兵上前线去了,送死去了。三柱子说的,死在战场比穷在家里没有裤子穿要强一百倍。

村民们一个个地叹息:这个傻三柱,你干啥不好,去当兵,去送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