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1 / 2)

想在人和人之间划出界限,将其归类为一个个小群体,在本质上是一个非常麻烦且难以断定的事情。

从目的和落点的方面来看,姑且将本书里面的人物大致分为四个种类。

第一种,有志有成之人。他们通常在年少时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并穷尽一生之力去实现,即使路途上有艰难险阻,他们也会一往无前,所有旁人看来不可逾越的高峰都会变为他们功成名就的垫脚石。这就是曹雪芹所言的“顺时运而生者”。他们是圣人、天才,是儒家理论思想的卫道士,更是封建统治体系的坚决拥护者。纵使拥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也无法脱离时代的限制。

第二类,无志有成之人。此类人在一开始往往会满足于所得,但身处时代漩涡的中心,经历过数不尽的得失,他们的欲望抑或是需求会日渐膨胀。在看似随波逐流的日子里,他们总能在每个恰当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许是机遇使然,他们本身具备的才能却不可否定。历朝历代都有前面所说的第一类人去筑基、巩固,但每一页血淋淋的历史都是这第二类人开创。无论是白手起家的流氓头子汉高祖刘邦,还是本为后周大将却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皆系“逆时运而生者”,在一个相对混乱的历史环境,开辟出第一类人难以企及的道路。

第三类,有志无成之人。这类人往往自命不凡、心比天高、目中无人,怀揣着投机心理兜售自己的思想抑或是才华,终江郎才尽,将自己的资本挥霍殆尽,泯然众人,一事无成。

第四类,无志无成之人。虽说数量最多,但过于平庸,于此不作赘述。

当然,如此分类是极其片面且模糊的,细分下去定然较此四类多了不知凡几。这一段文字的目的,仅是将本书的人物做个笼统的划分,及至笺尽搁笔之时,愿诸位看官能从头审视本书的众相。

话题远了,我们再将视线放归142年春的宋朝西北。

李元昊坐在金銮殿上,望着脚下跪伏的文武百官。

自从他将黑龙功缺少的功法用那半部《玉髓心经》补齐后,他的内力的确有所增长没错,可方才行功之时,忽觉膈内隐隐作痛。紫宫、玉堂、膻中及至中庭便略有滞涩,到鸠尾之时,内力便分为两股,其中一股继续沿任脉下行,和督脉形成闭环,而另一股却如泥牛入海般不知去向。要知道,这团不见的内力要是真走入了什么岔路,在经脉里胡乱行动,那就再糟糕不过了,若是走火入魔,内功挤进重要脏器,那么自己可就真就死得不能再死了。

想到这里,李元昊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皇上。”张元见李元昊不自然地挺直了身子,以为自己方才诵读的奏折让皇上深明利害,激动地舔了舔嘴唇。“皇上,臣以为宋军聚集边疆,腹地空虚,若遣大军牵制边境镇守宋军,再派精兵奇袭关中,声东击西、暗度陈仓,西京可夺。”语毕,张元双手一拱,退了回去。

李元昊心中怕得要死,又怎听得进去张元一个字?可张元是自己帐下为数不多的汉官,为自己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下也没发作,摆了摆手,淡淡地说了一句下朝,就出了大殿。

李元昊提气纵跃,直奔太子李令明的寝宫。他的背后,呆呆伫立着文武百官,次子李令宁哥也位列其中,若有所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