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见素也笑道:“其实裴尚书多虑了,天宝十年,我出任吏部侍郎时,曾经派人在长安做过一次调查,‘你愿不愿让女儿读书,为什么?’
调查范围主要是中低层的表现,共调查了两千余人,结果八成的人都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让女儿读书,问及原因,都差不多,女孩子能读书识字,会嫁得更好,这是长安百姓的共识,其他地方也差不多。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大唐百姓,让女儿去做丫鬟侍女,那是最底层百姓的选择,稍微有点条件都不会这样做,而是送女儿去学女工刺绣,顺便读点书,我们针对的并不是最底层百姓,而是中层或者中层偏下一点的人家,他们希望子女能够上进,那我们就给他们机会。”
停一下,韦见素又对李岱道:“上皇,微臣建议女童还是五年制,除了读书识字外,还要教她们织补制衣,刺绣音乐之类,这对她们有好处,父母肯定会欢迎。”
李岱心中暗暗赞赏,难怪自己儿子要留任韦见素,和裴遵庆一比,两人的见识高下立判。
李岱笑道:“我们先去吃饭,下午我们再继续聊!”
下午时分,李岱来到御书房见到了儿子李邺,李邺连忙请父亲坐下,又让韦皋上茶。
李邺笑问道:“如何,和政事堂谈得愉快吗?”
李岱笑着摆摆手,“教育嘛!大家都很上心,连独孤烈都侃侃而谈,介绍武学院的筹办情况,段秀实也在说他的兵工学院,言必称火器,他对火器完全入迷了。
大家兴致都很高,就连州学开始分科,大家意见都不大,唯独女童入学方面,个别人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裴遵庆认为女童适合私授,不适合集体坐在学堂里读书,结果被韦见素在酒桌上一阵奚落,稍微有点不愉快,不过大部分人都认可女童入学。”
李邺笑问道:“韦相国怎么说?”
“他笑裴尚书不识人间烟火,总是以裴家的条件来要求普通百姓,韦相国说,天宝年间长安有很多女校,一起上课学习音乐的女童就有五六十人,都是普通人家把女儿送去学习各种技能,韦建议把女童入学增加到五年,三年读书,两年学习各种技能,我觉得这个方案很不错。”
李邺点点头,“可以多选一些地方进行民意调查,做好充分准备!”
李岱沉吟一下道:“还是有两个大问题需要解决!”
“父亲请直说!”
李岱缓缓道:“首先是财政问题,大家都没有明说,但我能感觉到大家的担忧,现在财政宽裕,可以承受,以后呢?
教育是百年国策,一旦定下来,几乎都要延续百年,事关重大,我们要考虑百年啊!”
李邺点点头,“这个问题我当然反复考虑过,教育投资主要是一开始投资大,划拨土地,新建学校,一旦投入运行,开支就会稳定下来,主要就是教授的薪资和笔墨纸这些耗品,实际上只要产量大了,长安这边小笔坊制作一支羊毫笔要八十文左右,但据我所知,湖州那边制作一支笔只要十文钱,为什么?
因为长安小笔坊一天只能制作百支左右,湖州笔工场一天能制作一万支,我们当然会购买湖州的笔,一次购买百万支笔,可能只要八文钱一支,财政不就节约下来了?
纸和墨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大规模制造,那本钱一定低得多。”
李岱欣然笑道:“这样算账,我心里就舒服多了!”
“父亲还什么问题?”
李岱想了想又道:“然后是州学分科问题,大家表示同意,但就担心师资不足。”
师资不足确实是一個大问题,李邺沉思片刻道:“我觉得办学思路要拓展,比如独孤家当年在金城办了一个造船学校,现在还在,学校办得非常成功,用优秀工匠来当先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处抢着要。
现在兰州已成西北最大的造船中心,就源于这家造船学校,所以我们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都去长安继续读工学、农学,这完全就是一技之长,学成后就成为一个不错的工匠养家糊口,所以我觉得要学习金城那家造船学校的经验,可以用优秀工匠教学,学以致用,办学才会成功,百姓也会欢迎。”
李岱欣然笑道:“这就是我下一步的目标,我要出去考察,带着你母亲一起去,第一步去兰州,考察金城造船学校,然后去张掖考察畜牧,张掖也有一家官办的畜牧学校,据说也不错,我要去看看,然后去中原,再乘船前往润州,了解江南的农业,顺便看看当年我做刺史的地方,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
李邺笑道:“父亲还要筹备一个主管教育改革的机构,这个机构会长期存在,会渐渐取代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