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为什么明国皇帝会突然从克什米尔地区杀出?他到底带了多少人马,这是要灭了莫卧儿呢还是对莫卧儿的报复?
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他所掌握的信息实在太少,因此,他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但是,你要说他有多担心,那也是没有的。
第一,奥朗则布很自信,觉得自己的军事才能,远胜其他人,包括他那个号称“世界大汗”的父汗。
第二,奥朗则布和明军交手过了,哪怕明国洞吾巡抚亲自领大军赶来,他也一点没在意。对手的实力,他大概有数。他有把握,如果他愿意的话,早就击败眼前这些明军,杀入洞吾去了。
“哼!”奥朗则布想到这些的时候,心中就不无鄙夷,“如果不是本王要借用你们夺取更可能多的兵权,早就收拾你们了!”
他的野心非常大,也早就有打算,没有等着皇帝的位置落他身上,而是自己去抢,一如沙贾汗当年那样。
这种在华夏大地上很少发生的事情,在这片土地上,却也算常见,奥朗则布这么做,也算是子承父业的另外一种表现了。
不得不说,奥朗则布确实也有这个眼光和实力。他明锐地感觉到,不管德里最终有没有被明国皇帝攻下,莫卧儿帝国都必将有大乱。因此,他便趁着这个机会,对手中的兵权做进一步的掌握。能拉拢的将领就拉拢,拉拢不了的,就寻个由头责罚降职甚至杀掉。
在他的这种手段之下,慢慢地,他手中的这十来万军队,就慢慢地真得变成了他的军队。就算将来他领着这十万军队去对阵沙贾汗,他也有把握,这手中的军队,绝对不会叛变。
但是,在这个时候,都城那边的消息,慢慢地传到孟加拉的,就越来越多了。
德里被明国皇帝攻下,沙贾汗闻风而逃,明国皇帝领军东进……
这些消息中,有的消息,奥朗则布根本无所谓。比如,德里被明国皇帝攻下,他压根就不在乎。那都城又不是他的都城,是他父汗的,损失也都是他父汗的。甚至可以说,德里被攻下,那他父汗的势力便大减,如果将来有一天,他真得对阵他父汗,那压力就会小很多。
还有的消息,比如沙贾汗闻风而逃,并没有去和明国皇帝决战,夺回德里。这个消息,就让奥朗则布更是开心。这么一来,他相信,沙贾汗经过前些年建立起来的威望,必定受到沉重的打击。以前服沙贾汗,愿意跟在沙贾汗身后,鞍前马后效力的那些人,说不定就会转变想法了,而这,也有助于他夺取那个皇位!
但是,明国皇帝最终不是南下寻找沙贾汗决战,反而是领军东进,这让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奥朗则布很聪明,一下就觉察到了,明国皇帝之所以领军东进,应该是想进入洞吾,或者从这里回国,或者和这里的明军汇合。总之,不管明国皇帝最终是怎么想的,终归是要经过孟加拉,那么,他该怎么做?
一开始的时候,奥朗则布是存了念头,想借明国皇帝的人头,来涨他的威望,让他能名正言顺地拿到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宝座。
可是,随着明国皇帝的军队慢慢地往东而来,他知道的消息越来越多,他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想法,怕是有点难实现。
从听到的那些消息来看,明国皇帝所领的大军中,至少那三万骑军,大概是三万吧,是明国皇帝手中的王牌,对于骑兵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在一路东进的过程中,或者悄然奔袭,或者猛然杀个回马枪,往往就大胜莫卧儿军队。有的战例,让自负的奥朗则布都没想到。
因此,奥朗则布觉得自己能灭掉明国皇帝,拿他的脑袋当垫脚石,似乎有点不那么靠谱了。然后,他很快就又想到了另外一个解决这个事情的办法,那就是和明国皇帝议和。
明国皇帝领军从克什米尔开始,攻克德里,然后一直东进,莫卧儿国内绝对已经是天翻地覆。如果自己能和明国皇帝达成合议,安抚住明国皇帝,让他们滚蛋的话,那在这片莫卧儿土地上,实力最雄厚的,绝对是自己。
随后,自己领军西进,安抚地方的同时,和自己父汗决战,估计大部分地方总督都不会帮忙,甚至看到自己势大,还可能投靠自己。如此一来,皇位也就非自己莫属了!
奥朗则布越想越觉得这个法子不错,但是,随着明国皇帝领军越来越近的时候,更进一步的消息传过来,顿时让他心里一凉,因为他发现,好像他议和的这条路子,似乎走不通。
奥朗则布很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明国皇帝那么看得起那些贱民,竟然几乎把所有的富人权贵都抄个遍,分财物给那些贱民,疯了么?
就大明皇帝这个行事作风,自己岂不是也在他的打击范围之内?议和,议个屁啊!
妙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