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要比历史同一时期的情况好的多,最起码没有发生野人山的惨剧,但是日军依旧占据优势。
不是所有人都像周维汉一样开了天眼,知晓历史同一时期情况更惨,所以美、中双方肯定会对战果不满意。远征军总司令是卫长官,这个位置是烫手山芋,卫长官相当于是在第一战区被李默庵摘了桃子,发配过去的。
参谋长罗卓英是陈城土木系四大金刚之一,历史中他担任总司令不过是蒋某人的应声虫,他在任上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存远征军的实力。
远征军的成立是中美双方共同促成的,美国出装备,中国出兵源,蒋某人心里是有着借鸡生蛋的打算,但是美国人也不傻,远征军必须入缅作战。
如果可以,蒋某人更想将远征军调回国内打八路军,打小鬼子。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派系,国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想必你也清楚,卫长官虽然是国民政府元老,但是他这个总司令是空降过去的,远征军中的骨干将领皆是黄埔毕业,乃是蒋某人嫡系中的嫡系!”
“一旦与蒋某人意见相左,卫长官又能指挥得动多少部队?能维持今日的局势已是不容易!”
史迪威点了点头:“周,你说的我都明白,可又如何做出改变?”
实际上,美国人也没安好心,在对于这支远征军的控制权上,蒋某人一直同美国人存在矛盾。
历史上,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远征军有两条撤退的路线,一是向西南的印度撤退,另一条则是北上撤回国内,可是由于当时滇缅公路被日军占领,最终蒋某人下令从野人山回国。
第五军军长杜玉明坚持执行校长的命令,结果酿成了野人山惨剧,但却换来了蒋某人的信任。
孙立仁将军是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先天与美国人有着联系,与蒋某人少了一层师生情分,后来率部撤到了印度,此举最后引来了蒋某人的猜忌。
“从中条山撤出来的第14集团军乃是卫长官的起家部队,如能让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既能解决我军当前之困局,避免内战爆发,又能解决卫长官的难题!”周维汉终于说出来心中的真实意图。
“oh,no,周,这怎么可能?蒋某人怎么可能将这么多部队调入缅甸作战?这相当于是在他身上割肉!”
“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利益,蒋某人就会同意,咱们可以这么办”周维汉坐到史迪威身前,详细道出计划。
在撤离中条山之后,原本属于第5集团军的第14军改隶到第14集团军,算是回到了老部队,此时第14集团军下辖第14军、第15军、第93军。
要知道远征军满打满算也就第5军、第6军、第66军这三个军,蒋某人怎么可能轻易让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更何况这支部队还是卫长官的嫡系。
周维汉的意思是,可以让美国人与蒋某人之间做一个妥协,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而后将远征军中的部分部队调回中国。
如此一来,不仅蒋某人试图将远征军调回国的目的达成,反而又多出来三支装备美械装备的部队。
这对于中美双方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以美国人的军工实力,根本不差这三个军的装备,第14集团军大可南疆进行换装整训,然而接替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14集团军虽然是卫长官的嫡系,但同样也是中央军,在与美国人争夺远征军的控制权上,卫长官与蒋某人是站在同一战线的。
“为了打消蒋某人的顾虑,大可让其嫡系的黄埔军官生担任第14集团军的总司令,这个人选我已经替你想好了,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周维国刚刚在陕省取得了不小的战功,足以胜任这个职位!”周维汉道。
“周维国?我怎么听人说起,这位将军好像是你的兄长?周,你真是诡计多端!”
“不,这叫足智多谋!”
这套方案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先前周维汉在与大哥周维国照面的时候,周维国曾经多次流露出不想打内战,想要去前线打小鬼子的想法。
可是第一军是蒋某人嫡系,轻易不可能调到前线作战,周维国只能作罢。
眼下倒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周家在国民政府有着不小的人脉,周维国本人是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又是黄埔军校毕业,再加上刚刚到手的战功,足以让他再往上升一升。
史迪威听完完整的计划,其本人并没有意见,但是此事涉及甚广,不仅牵扯到三个军的美械装备,还有已经入缅作战的远征军调回问题,所以表示只能上报。
当天谈话结束之后,周维汉回到住处,旅长急着问道:“怎么样?史迪威怎么说?”
“他本人倒是表示全力支持,但是这种重大决策不是他一个陆军少校能够决定的,不过至少有五成的把握!”周维汉道。
“五成不少了,但凡有一丝的可能也要尝试一下!”旅长点头说道。
在随后的几天里,各方势力均在行动,史迪威直接给自己的哥哥发去密电,详细的陈述了这一计划。
周维国联系了老家的父亲,一同政府以及部队中的人脉促成此事,八路军同样在暗中发力,三方势力先后开始着手筹备。
陕甘宁根据地周边的形势紧张,八路军也没有将全部希望放在此计划之中,延州高层同样做出了多手准备。
如此过了两天,史迪威回信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战争,美方愿意进行尝试。
为了不引起蒋某人的过多顾虑,此计划的开端却不应由美方提出,更不能让蒋某人觉得周维国不想内战,有亲近八路军的嫌疑,所以远征军的总司令卫长官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最终,八路军派人秘密联系了卫长官,密陈此事,卫长官听后略作思量,爽快的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