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第609章 大明的短板(故事4)(1 / 2)

贞观无太子 赴醉人 311 字 2023-11-17

随着大唐兵临城下。

高句丽也坐不住了,他们除了派出使者以外,自身也是做了不少准备。

当然,这一切最高兴的莫过于荣留王高建武了。

无他,麾下的渊盖苏文这几年可谓是小动作不断,要是再不加以遏制,这家伙都快造反了。

这不,大唐一出兵,反而让国内稳定了下来。

利用外部矛盾,转移国内内部矛盾,几乎是每个君王都会用的手段,这并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说这对国朝而言会带来什么,容留王其实并不在意。

当然,这也是因为高句丽自身的环境问题。

这么多年来,征伐过这片土地的中原王朝何其之多?最早能追溯到汉朝!

那时候,还没高句丽呢。

而在前隋之时,隋炀帝更是举国之力,数次征伐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又埋葬着多少汉人的尸骨和野心?

可最终,真正主宰高句丽的,始终是他们!

谁来都不行。

所以,这一次,高建武也没有太过于担心。

这片土地,可不是谁都可以来撒野的。

至于说他派出那么多使团,不过是应有之意罢了。

此时。

辽东城里。

渊盖苏文坐镇于此。

看着麾下将士和幕僚一脸的不满,当即笑道:“行了,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但如今我高句丽有外敌虎视眈眈,岂能坐视?

我等做这么多,不也是为了让高句丽更好?

若是坐视,那我等与高建武之流,又有何区别?”

从他对高建武的称呼就看得出来,他们和高建武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

不过这也正常,在原本的历史上,本就是他掀翻了高建武,成功将高句丽带上了另一个高度——亡国!

当然,那是成为了独裁者之后的他,现在的他还是一心为高句丽在着想。

从他说出的话,就能看出来。

“大对卢所言甚是,如今是国朝生死存亡之际,当以国朝为重。”当下,就有人说道,“王上以为大唐此举出兵,会和以往一般,不过是徒增几具尸骨罢了?

可他却忘了,今时今日的大唐,早已不是昔日之大唐。

如今,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新式军械,唯有我王却对此并不上心,无形间,将我高句丽和各国的差距拉开甚大!

此番,要是我们不小心应对,恐有亡国之危啊……”

他说完,渊盖苏文也是极为认同地点了点头。

这也是他和高建武产生矛盾的原因。

也是因此,将他造反的计划,硬生生的提前了二十多年。

当然,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渊盖苏文到底是什么时候生出造反心思的。

但如今,虽然早了二十多年,但渊盖苏文确实生了不该生的心思。

这一切,还得从大唐第一次出征高句丽说起。

因为那一战,渊盖苏文在军中积攒了足够的声望和影响力。

加之他出身的顺奴部又是高句丽五部中最为善战的一部。

这使得当他提出要大力改革军械,研发新式军械的时候,高建武犹豫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这不是说高建武不知道新式军械的好,也不是他不清楚这样会让高句丽和周边各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相反,他清楚得很!

只是,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军队,强化他有任何意义?

是嫌自己屁股下面这个位置坐得太稳了是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就狂悖的渊盖苏文便生了别样的心思。

渊盖苏文沉默了良久,并没有说话。

这也正是他担心的。

良久过后,渊盖苏文突然问道:“对了,大唐的李靖还是没有动静?”

有将士闻言,起身道:“是的,末将也奇怪,这李靖已经兵临城下数日了,也不急着攻城,什么都没做,每日就在城外操练那些将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真是来训练的。

不过,我们将士的状态却是不怎么好,每日都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的分心。

汉人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千日做贼的,哪儿有千日防贼的?”

听他说完,渊盖苏文也是皱了皱眉头。

杀人诛心啊!

李靖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在消磨他高句丽将士的信念。

说白了,就是在折磨他们。

无形的给他们施加压力。

当然,他也能理解,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想要征伐高句丽,他辽东城都是首当其冲的。

毕竟这征伐高句丽的东大门。

李靖会如此重视,也就不奇怪了。

辽东城以西,隔河相对,怀远城。

说起这怀远处,也是鬼扯得很。

这地方,以前就是一个镇,可因为是征伐高句丽的必经之地,久而久之的,也升格为县了。

妥妥的吃了高句丽的地势红利。

而这会儿,怀远城外,李靖依然带着大军在操练。

那一声声的肃杀之声,哪怕是隔着辽水河,高句丽的那些将士也能听得真真切切。

而这还不够,李靖时不时的还放几个火药弹,让对面的也听个响。

其实,真正让高句丽那些将士惴惴不安的,就是这东西带来的动静。

毕竟,大唐的火药弹他们只听说过,可从没亲眼见识过。

光是听这动静,他们就慌了。

人类就是如此,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恐惧。

可以说,这一仗还没打,高句丽就落入了下风。

而到了晚间,大唐军营中。

李靖和众人正在把酒言欢。

只要到了军营中,李靖整个人都要松弛许多。

他这个人就是如此,仿佛天生就是为了战场而生的。

只要回到这个熟悉的领域,他整个人都精神了,也没有了在朝堂上半死不活的模样。

这会儿,苏定方大笑道:“大帅这一招着实高明,我们什么都没做,就吓得河对面那群高句丽的将士瑟瑟发抖!

再多来几次,未来,当我们大军杀过去的时候,还不吓得他们裤子都没提起来就得抱头鼠窜啊。”

自从上次随李靖出征过一次后,苏定方也算是再次起复了。

这家伙,和万俟璞有得一拼,两人都是那种在战场上极为凶残的人。

对于阵前杀敌,那是尤为的热衷。

听他这么说,李靖笑了笑,说道:“倒也不单单是为了吓唬他们。

虽说攻心为上,但打仗说到底最终还是要拼硬实力。

如今,我们等的,可不单单是他们的军心动荡,同时,也在等开春。

这片土地,他们太熟悉了,在极度的严寒之中,他们扛得住,而我们却未必扛得住,而且,真要如此的话,对我们的将士而言,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

虽说开春后,这地方依然还是一片冰雪王国,但总是归要暖和一些。

扬长避短,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众人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上次他们就吃了酷寒的亏,不知道多少人连脚指头都冻掉了。

如今想来,那真是一段噩梦。

而同一时间,张亮也再次扬帆过海,与卑沙城隔海相望。

他也在等。

虽然张亮这人小问题一大堆,但说到底,也是跟随李二久经沙场的名将,脑瓜子可能不在意在朝堂上应付自如,但在战场上,也不至于出太大岔子。

而这卑沙城,上次他们就拿下过,虽然最后他们还是退走了,但在离开之前,他们也曾推演过,下次该如何和破了这卑沙城。

除了他之外,李绩也已经到了指定战场。

三方都没急着动手,大家都在等。

等一个他们认为最为恰当的时机。

或者说,也在给高句丽一个机会。

只是他们这么一折腾,却是使得高句丽的将士和边城的百姓人心惶惶的。

要打你就打,悬而不发是几个意思?

……

而在日月山,当大唐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所发展的时候,大明第一支南下进驻五部天竺的商队,终于出发了。

这也正式意味着,大明开始开辟极南之地。

不过这事儿说起来也尴尬。

李承乾之所以如此匆忙的就要经略五部天竺,其实也属实是无奈。

没办法,他当初思虑不周,选择了这么个落脚地。

虽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让他借助当时的环境,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了极为夸张的原始资本积累。

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大明没有出海港!

短时间来看,这一点儿对大明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但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这却是遏制大明发展的关键。

所以,李承乾当即就决定,趁着天竺五部混乱的时候,补上这个短板。

而这次,走五部天竺的领头人,便是杨林的儿子,杨大郎。

当年,王德全、杨林、李勤俭三人追随李承乾之初。

李勤俭是第一个跟随李承乾来到西北的,而当时的王德全和杨林也将自家的嫡次子派了过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