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宫后的赵吉,又召来了太子赵桓、太宰余深等大臣。……
赵吉风轻云淡地宣布道:“明日,朕出巡东南!”
赵吉此言一出,大庆殿内的太子赵桓和当朝大员余深、张邦昌等,皆吃惊不小。
虽然,前几日太子被父皇叫去训话时,提到过让他多多参与政务,以备父皇出巡或是御驾亲征之时监国之时能得心应手,
但是,赵桓万万没有想到,父皇居然明日就要出巡东南了。
而余深和张邦昌等几位朝堂高官,心里皆甚是狐疑。毕竟,听闻因为东南供应局主政的朱勔,在江南一带强行征收花石,再编成大宗的船队“花石纲”运入东京汴梁以供艮岳之需,如今的东南已经是遍地官逼民反的流匪了,赵官家为何要去南巡呢?
不过,像余深、张邦昌等这些朝廷大员都是老狐狸和人精,他们看到如今心性大变的赵官家自己不怕死,要去东南巡视,那么他们也不也违逆了赵官家的圣意。
毕竟,一向都不敢违逆赵官家圣意的太师蔡京、太尉高俅、少宰王黼,如今已经是冰凉的死尸了。
还有,刚刚听闻今日未时,在西华门外,尚书右丞李邦彦因为驱赶那群请愿太学生,互相起了争执,李邦彦被太学生们围殴后,赵官家只是罚了闹事的太学生们一年内的月俸减半。而对于李邦彦却是让其停职回家养伤三个月。
余深、张邦昌等朝廷大员,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号称“浪子宰相”的李邦彦,或许就是下一个被赵官家清除掉的朝廷大员。
故此,赵吉在大庆殿内,当众突然说出了要南巡的话,当朝大臣们却没有一人敢提出疑问和反对意见的。
赵吉一看,这群大臣们果然非常奸滑,没有一个敢提出反对意见的。
当然,京城中还是有如御史曹辅、太学生陈东、陈朝老等忠良之士,可是他们现在位低权微,根本没有位列朝堂之列。
只可惜,像李纲、宗泽这样的忠臣,被贬出京不在朕的身边。
朕虽然在几日前,传下圣旨召李纲和宗泽回京了,但是,现在这大宋没有高铁、更没有飞机,只能靠水路和陆路而行。
没有十数天甚至是数十天,被贬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的李纲根本不可能返回到京城。同样,被贬至镇江做编管的宗泽,想回京也得挺久。
赵吉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灼灼,扫视着下面低头而立不敢说话的太子赵桓和群臣们。
他又道:“朕南巡后,太子监国,太宰余深诸位大臣辅政。”
今年二十岁的赵桓,立即跪地叩首,文静而白皙的脸上,愁云密布,眉头紧皱。
赵桓带着哭腔,怯懦地说道:
“父皇,儿臣听闻东南这些时日,流寇盛行。父皇此去,甚是危险。
再者,儿臣愚钝,不仅父皇分万之一圣明,儿臣怕管理不好这偌大的国家。”
赵吉听到太子赵桓的话后,心里很不爽。
他瞪着跪在下面,正进言劝他不要去南巡的太子赵桓……
赵吉知道:这太子赵桓,是自己这副身体原主宋徽宗和王皇后所生的长子。
王皇后的父亲是德州刺史王藻,死后追赠太师、荣国公。
赵桓的生母王氏嫁入端王府时,年仅十六岁,于元符二年(公元199年六月,封为顺国夫人。
赵吉的这副身体原主还是端王的时候,元符三年,哲宗英年早逝、无子嗣,端王赵佶捡到了天大的便宜,在诸多皇位继承人中,被向太后看中,继其皇兄哲宗之位当了皇帝。
故此,赵桓的生母王氏,在元符三年二月初九,被立为皇后。
同年,农历五月二十三,皇长子赵桓出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公元11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立为太子。赵桓还有一位仅比他小一岁的同父同母的亲妹妹荣德帝姬赵金奴。
此时,坐在龙椅之上的赵吉,检索着自己脑海里关于赵桓和其生母王皇后的相关记忆:
赵桓的生母王皇后不仅人长得漂亮,为人还非常恭谨谦逊,册封皇后之后,对自己副身体原主宋徽宗的其他妃嫔更是如同亲姐妹般对待。当时很多宦官都妄想接近讨好王皇后,但是王皇后从来都不接受他们的阿谀奉承,于是这些宦官就诬陷王皇后,说她有不可告人的隐秘事情……
原主宋徽宗听到宦官密告之后,立即命令刑部侍郎周鼎秘密调查此事,并且将王皇后囚禁在皇宫旁舍,考察检验之后得知,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王皇后的一言一行更是毫无问题,后来王皇后见到赵官家,也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话,赵吉的原主宋徽宗很快对改变了看法,并且更加爱戴王皇后。
只可惜,贤良的王皇后于大观二年(公元118年九月二十六去世,享年才二十五岁,谥号“静和”。大观四年(公元111年十二月十六,赵吉的原主宋徽宗将王皇后的谥号改为中“惠恭”。
赵吉检索着脑海里原主留下的这些记忆,就是想知道,原主为何要立这个懦弱的赵桓为太子。
结果,赵吉通过原主脑海里记忆,得出,其实原主对于诸皇子中最喜欢是郓王赵楷而非皇长子赵桓。
在五年前,之所以立皇长子赵桓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原主对年轻早逝的王皇后还是念及夫妻之情的,赵桓是“子凭母贵”了。
另一方面,赵桓能被立为太子,也正是因为她是王皇后所生的皇长子。在大宋这种礼教甚严的朝代,是采用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的。
可是,赵吉这个穿越者,并不喜欢现在的太子赵桓。
原因不无它,就是因为赵吉知道,当数年之后的金兵进攻东京汴梁时,被迫继位的这个赵桓(即宋钦宗,刚开始接受禅位时,吓得哭晕了过去。可是,当上了皇帝之后的赵桓,又体味到了皇权至高无上后的赵桓,害怕自己的父皇复辟,便把太上皇赵佶给软禁了起来。
还有,赵桓当皇帝位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被频烦更换的宰执大臣们,所提出的救国之策不被赵桓采纳,而误国之谋却被宋钦宗赵桓所采纳。
当金军南侵之际,大宋朝野乱成一团,简直是束手无策。时为太常少卿的李纲,却脱颖而出,破格提升为兵部侍郎,很快又超升执政。
宋钦宗随即又授任他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李纲作为一个本不知兵的文臣,在仓猝之际,居然相当有效地组织了开封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军的攻城。李纲在军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却又招致了同僚的忌妒和上书弹劾。
宋钦宗赵桓来回摇摆于“主和”与“主战”之间,他委任李纲负责城防,又不能授予全权,更不听李纲的劝阻,而致力于屈辱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