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下之病灶!(来了!)(2 / 2)

招安这方法好用是好用,但每次一招安,每次一收编流民,在章衡这里便是收编难民一万民,嗯,一年几十万贯进去了收编流民一万民,又是几十万贯进去了………

章衡总是一边记录一边心底下连连摇头:就这么个处理方式,大宋朝即便是每年多挣个几千万贯也不够填这些无底洞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宋朝明明很富有,但却是年年喊穷,是因为每增加一万厢军,每年都要多投入很多钱,而且是每年递增,累积到这几年,当真是将税赋都给吞进去了。

负担是越来越大,大到连朝廷都要喘不过气来了。

而赵祯现在看着已经是躺平了。

没办法,庆历新政看着也没有什么效果,赵祯这口气也算是折腾没有了,他也没有心气折腾了,以后便只能这样子下去了,等着到时候御龙升天,然后将这担子给下一任就是了。

实际上赵祯还真是这么做的,庆历新政败了,然后赵祯终其一生,再也没有折腾其他的事情了。

嘉佑新政倒是零敲碎打做了点事情,但一旦有人反对,便立即重新躺平,还博得了一个什么嘉佑新政的美称。

但所谓嘉佑新政,也没有干什么玩意,就主要是出一些法律条文之类的东西,还利于民,允许民间自由买卖茶制品,减免部分苛捐杂税,取消节庆时的铺张浪费节约财政支出。整顿漕运,防止官员以权谋私,调高效率。

这些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改正而已,与天下大局其实也没有什么屁用。

民间已经是水深火热,但朝堂之上却是一片死水,这便是庆历新政之后的朝政。

实际上从贾昌朝当任宰相之后,朝政即将进入一个稳定期,从这个时候开始,到赵祯升天的期间,政治上将进入一个稳定期,虽然期间也有党争冲突,党同伐异与其他的危机,但在赵祯的处理下,朝廷内部的冲突都被最大程度上被消弭了,甚至他可以为了消弭纷争,直接罢免宰辅。

在这种处理下,其实根本不适合改革,因为一旦改革,便有可能变成朋党之争,一旦有这种苗头,便会被赵祯立即制止。

现在章衡看到的便是这样的朝廷。

赵祯为了维持稳定,可以收编流民加入厢军,也可以不断地授予文武官员,比如说中举的进士、中武举的武人,当然更多的是荫补的官员子弟,都加入到官僚的队伍里面去,而这些不断增长的官员,都在不断地加重财政的压力!

在章衡看来,赵祯后来的仁宗之名,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施政,这些施政是宽容的,文质彬彬的,广为官员们赞颂的,但是!……这是在透支帝国的潜力!

几乎可以这么说,赵祯用这样的康慨,将大宋帝国推向无可救药的地步。

章衡冷眼旁观,用笔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曾公亮说得对,起居郎这个差遣的确对他有莫大的好处,但与曾公亮所认为的不同,这个好处便是让他深刻了解到大宋朝的病灶在哪里!

在章衡看来,这大宋朝只有两个病灶,一个是大宋朝的文官集团,另一个便是大宋的官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