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346节 回国献俘…久别重逢(1 / 2)

葬元 武猎 10807 字 2023-05-24

李洛极力压抑自己的激动的情绪,问道:“这上面写的,都在伊势神宫?保存如何?”

龟山的笑容比哭还难看,“都在伊势神宫,保存也完好。可惜,如今关东大战连绵,伊势神宫一旦被毁,就完了。”

李洛深吸一口气,“这些都是徐福带来,如此说来,如此说来,徐福真是你们的神武天皇?”

龟山无奈的点头承认,“正是神武天皇。”

李洛为何激动难抑?因为,这卷纸是一份书单,上面记载的书籍名录,其中有几十种是失传的先秦古籍!

始皇帝焚书坑书,尤其是项羽火烧咸阳宫,焚毁了大量先秦古籍。可是其中很多,被居心叵测的徐福带到了日国,逃过了焚毁的命运。

史书记载,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带着《三坟》《五典》等典籍,来到日国。

书单中记录的每一个典籍,拿到后世都是价值难以估量。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归藏》、《虞夏书》、《书经》、《乐经》、《五星占》、《黄帝外经》、《鲁班书》、《山海经》、《六韬》、《太公阴符》、《梼杌》等等。

数十种书,在中原要么早就失传,要么缺失严重,要么是伪作,要么被篡改。

就说《书经》(尚书吧。后世流传的只是残本加伪作。真本在焚书坑书时遭到劫难。一个叫伏生的人,冒险将半卷《书经》藏在墙壁里,终于保存了《尚书》的一部分。

汉朝建立后,刘邦数次下令民间进献《书经》,企图完善伏生的残本。可是,竟然没有了。整个大汉朝,都凑不齐半部《书经》。

其他很多典籍,更是彻底失传,连残本都没有。比如六国官史,全部被毁。可龟山这份书录中,赫然包括楚史《梼杌》在内的六国官史。

更让李洛高兴的是,连夏朝史书《虞夏书》都在。

倘若这些典籍全部拿回来,那等于是完善了华夏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录,不但最少能将华夏信史上溯数百年,还能发现更璀璨的上古文明。

“这些典籍,你们没有抄录么?”李洛问道。他觉得很奇怪,倘若这些典籍在日国,那么日国上层为何不见流传?

龟山道:“这些书简典籍,都是神武天皇带来的神物,一直秘藏千余年,严禁示人,遑论抄录了。再说,竹简中的文字,各不相同,世代幽远,大多不识得。”

李洛明白了。一是属于神物,除了天皇之外压根不让看。二来大多数文字看不懂。

那么后世为何日国没有这些书了?伊势神宫在后世可是开放了啊,真有这些宝贵的典籍,信息化时代,不可能外界不知道。

很简单。因为伊势神宫历史上多次发生火灾,南北朝和战国时代,又多次面临兵灾匪灾,应该都没有保存下来。伊势神宫本身,也重修过数次。

日国历史胡编乱造很严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史料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只能编造。比如神武天皇,按照日国史书,和孔子大概处于一个时代,不可能是徐福。可是龟山亲口承认,神武天皇就是徐福,那么就比孔子晚了好几百年。

后世日国人不承认徐福是神武天皇,当然是出于自卑和自傲心理。可是偏偏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徐福极可能就是第一代天皇。

其他不说,就是日国的语言“哈依”,就和先秦时代的“嗨”发音相同,意思也一样,很多单词都是。大量证据都说明初创时期的日国,语言风俗和秦国齐国很是相似。

“这份书单,是上次你最后一次祭拜伊势神宫时,拿出来的吧?你当时为何不说?”李洛很是不满。如今在西归的海上,重回本州伊势神宫去取典籍的话,来回要多耽搁两天功夫。

龟山苦笑道:“本来,在下是想将书单带走,献给大元朝中的汉官大臣,让他们替在下在美言。可是为了姈子,就只好献给将军阁下了。”

为何不直接献给忽必烈?因为在龟山看来,忽必烈是夷狄蛮人,怎么可能对这些古籍感兴趣?说不定一把火烧了。献给朝中汉官文臣,才最妥当。

事实上,他真是冤枉或者小看忽必烈了。忽必烈倘若得到典籍,当然不可能太当回事,但绝对不会一把火烧掉。这点气量,忽必烈还是有的。

原本他也不愿告诉李洛,可是现在关东的仗越打越大,他担心伊势神宫很快就会被毁,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干脆为了姈子,献给李洛。一来可以周全姈子,二来这李洛是高丽世族,不可能对古籍不感兴趣,更不可能付之一炬。三来,说不定还能得到李洛的关照。

李洛懒得在和龟山废话,直接喊道:“来人!”

“在!”

“传令!,返航本州,登陆伊纪半岛!”

“诺!”

已经快到对马岛的船队,立刻返航,前往本州关东。这些宝贵之极的孤本典籍,李洛一定要得到。

这些东西在手,到时他一旦起兵,就是毫无争议的华夏正统。这是比传国玉玺更牛叉的无价之宝。

腊月十九中午,经过三天航行的船队来到伊纪半岛。由于伊势神宫离海岸只有数十里,黄昏的时候,李洛就率军再次来到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见到大军,都感觉大难临头,等到龟山父子出面,神官们才略微放心。

此时的伊势神宫,还只是天皇家族的私庙,就连里面的神官,都是宗室子弟。

在天皇的要求和李洛的逼迫下,藏在御本殿地宫中的大量竹简典籍,终于被小心的搬了出来。

由于保存得当,又几乎无人翻阅,古简经过一千多年的悠久时光,品相仍然完好。

李洛拿起一卷沉甸甸的竹简,上面的麻布书袋上写着篆体字是:《黄帝外经》。

李洛小心翼翼的打开,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厘方大小的阴刻朱漆大篆。虽然朱漆氧化变色,但因为是刻文,所以还很清晰。就连编简的麻线,也没有全部朽坏。

又看了看《书经》等书,发现只有少部分是小篆,其他都是大篆,而且大篆的文字,也不尽相同。

李洛不是古文字家,他只能认识十之一二的文字。但他相信,中原一定有研究古文字的大儒。

这些典籍,李洛亲自监督亲卫们打包装车,轻拿轻放,非常小心谨慎。

等到近千卷竹简被搬上马车,云瑞才松了口气,三九天的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李洛连夜赶路,下半夜到了海边,即刻扬帆起航。

至此,一千多年前被徐福带到日国的典籍,将再次漂洋过海回到中原。这些藏在伊势神宫的典籍,在原本的历史中会毁于火灾。现在,它们的命运,是不是已经改变?

李洛心中欢喜无限。原本他以为来日国最大的收获是几万江南军和金银奴隶,现在才知道,原来最大的收获是找回了失传的华夏古籍。

…………

腊月二十五,李洛终于进入渤海湾,在海津(天津登陆。

李洛派遣韩韶将典籍和姈子公主带回江华岛,然后马不停蹄的赶往大都。

腊月二十七,献俘的队伍进入大都。

李洛去礼部办理完献俘的手续,让礼部官员验明日国君臣的正身,让枢密院官员点验带回的兵马,再写了一份给忽必烈的“工作报告”,就心急火燎的离开大都,想赶回江华陪崔秀宁过年。

崔秀宁,应该回到江华,在等他了。

难道献俘仪式不需要他这个曾经的征东大将军在场吗?

可有可无,并没有必要。

难道不需要主动进宫觐见忽必烈汇报?

倘若忽必烈没有主动召见,就不需要进宫面圣,一份奏章足以。皇帝,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

再说,马上过年了,忽必烈大叔忙得很,也不可能有时间召见他这个“过气”的征东大将军。

腊月二十八上午,李洛带着数百亲卫骑马急行,一天就到了海津,上船扬帆东行。

腊月三十黄昏,李洛终于回到江华岛。

当李洛兴冲冲进入李家坞堡时,崔秀宁正带着甄东秀等人翘首盼望。看到崔秀宁熟悉的笑魇,李洛旅途的疲惫瞬间就消散一空。

“可算回来了!”崔秀宁看到李洛的身影,顿时喜出望外,挺着大肚子迎上去。

她回到江华也不过几天。刚回来不久,韩韶就带着典籍和姈子公主到了。韩韶告诉她,李洛去了大都献俘,一定能赶回来过年。

当崔秀宁看到大量的先秦简书时,整个人都懵了,甚至不敢相信是真的。至于姈子公主,一时之间她根本顾不上问对方是谁。

等到崔秀宁从巨大的惊喜中回过神来,这才向韩韶问起姈子的来历。

韩韶把李洛交代的话说了一遍,崔秀宁才明白,原来这些珍贵无比的典籍,是姈子公主换回来的。

明白了这点,崔秀宁当然无法责怪李洛答应收留姈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