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蝗灾主战场的变化(1 / 2)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泰山商会的各个收购点高价收购蚂蚱的消息,随着口口相传,迅速的传开。

一传十十传百,蝗虫肆虐区拿着罗网丝袋捉虫的人群,数量几乎是成几何趋势暴增!

而相对应的,各个站点的蝗虫收购量也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

打出告示第三天,一百多个站点合计收购十二吨。

第四天,就达到了二十七吨。

到了第五天,数量暴涨到了近四十吨!

这个数字,着实把李宪吓了一跳。

现在蝗虫肆虐是没错,但是这数量是不是有点儿太夸张了?

从报表上看着,这简直就跟走进了大跃进时期,报纸上放卫星一样啊!

要知道,一个中等蝗灾区的蝗虫群,约莫也就有一千万只左右。

折合成重量的话,约莫着就是五十吨左右。

目前,政府通过空中直升机检测给出的数据显示,全省目前共有约12处可监测到的蝗虫群。

那么算下来,也就是600吨左右的规模。

要是照这么抓下去,不出十天功夫还不得把蚂蚱抓绝了?

夸张了点儿吧?

带着这种疑惑,李宪亲自去收购点那边调查了一番。

这一看,才哭笑不得的大叹果然人民群众太狡诈了!

敢情,民间上已经构成了一套初级但是完整的蝗虫买卖产业链。

现在从事这个产业链的人群,主要有三;第一种是“官倒”,也就是各地方政府组成的灭虫队。

这部分人,在得知自己前几天成吨成吨杀掉的蚂蚱,竟然有这么大的经济价值之后立刻就动起了心思。将捕捉杀掉的蝗虫立地收集起来,然后直接运送到他们所在的村镇之中,由妇女和老人将蝗虫进行去头翅焯水的初加工工序,然后再晾干后送到各个收购点。

这种组织分工明确,而且效率颇高的官倒,这两天为泰山商会的蚂蚱收购量贡献了近一半的力量。

而且因为是就地捕捉就地加工,这部分的蚂蚱质量着实不错。

但是,还有另外的两种人。

第二种,就是下场亲自捕捉蚂蚱的。这部分人大部分都是受了灾的灾民,家里面的地都让蚂蚱吃光了。跟蝗灾那可是带着血海深仇的,现在蚂蚱能卖钱,都想靠着这一波把庄稼的损失找补找补。

这部分人呢,基本上是跟着蝗虫群走,走到哪里抓到哪里。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他们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初加工的能力,时间,以及设备。

而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大多都是骑着自行车,或者干脆凭一双腿追着蚂蚱走。如此低下的行动效率,不足以让他们每抓到足够数量的蚂蚱就往收购点送一趟。

前两天,这部分人可是没少抓虫。但往往是在将蚂蚱送往收购点的途中,一来一往浪费了时间不说,还造成了大量的蚂蚱死亡变质。

于是乎,这第二种人的痛点,就催生了第三种群体——中间商。

或者说是二道贩子。

这部分人,找准了市场的缝隙,立刻组织起了三轮车四轮车或者摩托车的运输队伍。

也不跟那些采集大军抢,直接在蝗虫区打出牌子就地收购蚂蚱。

本来,那些个灾民就不乐意跑大老远的路程去送货。这有人就地收,还给和收购点一样甚至是略高的价格,那自然是老大的高兴。

就这么,从灾民手里收了蚂蚱之后,这些二道贩子再将蚂蚱运回自己的地盘,进行加工,然后送到各个销售点。

这么一来,两块钱一公斤收的蚂蚱,加两道运输,再加一道初加工,一转手就能卖五块钱。

足足三块钱一公斤的利润!

按说,这也没啥。

当初李宪制定了收购价格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

他在有意的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灭蝗这门“生意”中来。

但是二道贩子们为了多赚钱没节操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