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和英法联军决战(2 / 2)

1850美洲黄金大亨 鱼窝 319 字 8个月前

洋人的腿不能弯曲,不能下跪,往后洋人要是见自己不愿屈膝下跪,他这个皇帝在群臣和天下百姓面前岂不是很没面子?

咸丰让桂良、花纱纳这两个办事得力的奴才继续和洋人谈,表示只要洋人不进京,其他方面还能再让一让。

还他娘的让?

这令梁绍琼等真正精通洋务的开明派大臣大为光火,梁绍琼表示他愿意去和洋人谈,另外他们只需要和英法两国缔约即可,沙俄和英法不是一个档次的国家,完全可以不理会沙俄使节提出的无礼要求。

桂良和花纱纳两人正为成功和洋人缔约洋洋得意,梁绍琼等人这番话完全是否定了他们的功劳。

两人当即就不乐意了,桂良甚至表示,条约得以签订,多赖俄使穆拉维约夫从中斡旋,并反咬一口,洋人退兵在即,梁绍琼等人反对此约其心可诛。

咸丰自然是更相信他们满蒙两族的好奴才,还是让桂良和花纱纳继续谈。

最后,桂良和花纱纳两人竟做出完全免除英法两国货物关税的让步,换取英法两国公使不进京,将大使馆设置在上海。

额尔金和葛罗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完全免除关税?还有这等好事?

面对桂良和花纱纳提出的如此优厚的条件,额尔金和葛罗赶紧答应了下来,生怕桂良和花纱纳反悔。

英法还没介入克里米亚战事,奥斯曼帝国在战场上最为艰难的时候,奥斯曼当局都不敢向他们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

额尔金和葛罗表示他们答应清方的条件,可以撤兵,但英法两国保留公使随时进京的权利。

桂良和花纱纳连连表示,好好好,我都答应你们,你们快撤兵吧。

双方谈妥,送走桂良和花纱纳后,额尔金和葛罗向什么好处都没捞到的梁耀嘚瑟。

“阁下这次来天津可是一无所获,这不像是阁下的行事风格啊?”就连俄使穆拉维约夫也调侃起了梁耀。

“诸位不觉得一切都太顺利了吗?”梁耀不以为意。

在场的公使,乃至公使助理中,没有人比他更懂大清。

无功而返,确实不是他的行事风格,他可不想1860年再往大清跑一趟。

“吃不到葡萄的人总是喜欢说葡萄是酸的。”葛罗嘲讽道。

“阁下还没吃到葡萄,又怎么知道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梁耀淡淡一笑,心下已经有了主意。

“昔日的城下之盟大清可以不遵守,难道今日的城下之盟,大清国就会遵守了吗?大清国上至君,下至臣,都很愿意相信继任者的智慧。”

额尔金转念一想,也对,而且这小子以前就是清国人。

巴夏礼虽然13岁就在清国生活,号称是清国通,但巴夏礼毕竟不是真正的清国人,思维逻辑和处事方式还是英国人那一套。

“阁下有没有办法在不吃葡萄的情况下,就知道葡萄到底是甜的还是酸的?”额尔金非常客气地走到梁耀跟前,虚心请教道。

“很简单,按照签订国际条约的正常程序,要求在大清国的皇宫紫禁城和大清国正式签约,并将来年交换条约的地点也定在紫禁城。

如果大清愿意在紫禁城缔约,就表示诸位日后进京就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当然,阁下也可以先行派遣一使团进入京师,试探试探大清国君臣的态度。”

额尔金细细思索之下,觉得梁耀说得有道理,只要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容易多了。

再者,万一清朝反悔,还是不让他们进京,那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不让他们公使进京,把使馆设在广州和上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额尔金遂派巴夏礼直接进京,让巴夏礼将签约交约的地点设置在紫禁城一事告知清方。

在首都签约,交换条约,也符合国际惯例,清方没有拒绝的理由。

巴夏礼的使团在一个连的英军士兵护送下,再次高调出发,前往京师城。

这一次,巴夏礼终于得偿所愿,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京师城。

看到了京师城威武雄壮的高大城墙,正当巴夏礼等着清方将其礼送进城时。

毫无防备的巴夏礼使团在瓮城被清军缴了械。

确如额尔金所言,巴夏礼虽是清国通,但仍旧是英式思维。

巴夏礼料想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国的使者,大英军队又近在大沽口,想来清方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因此面对清军的缴械,巴夏礼没有下令抵抗,乖乖让随行的英军士兵交出了武器。

他以为清国方面只是不希望外国使节带着武器进城,这一点在情理之中,他可以理解。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巴夏礼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的了。

清方二话不说就将巴夏礼投入大牢。

洋人进城一事很快在京师城闹得沸沸扬扬,坊间亦对此事议论纷纷,获悉此事,咸丰皇帝龙颜大怒。

桂良为了撇清关系,证明自己办事还是得力的,便在咸丰面前说巴夏礼坏话。

言此人自小生长在大清,对大清最了解,馊主意也最多。一定是他向洋人出谋划策,图谋不轨。

由于巴夏礼给额尔金充当翻译,商谈条约之时也在场,能讲一口流利的官话,特别活跃,因此见识粗浅的桂良很讨厌巴夏礼,认为巴夏礼给洋人出了很多馊主意,是洋人的智囊,洋人里头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只要除了巴夏礼,洋人就如同刘备失去了庞统。

当然,桂良要置巴夏礼于死地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因为巴夏礼这个洋人竟敢直接来京师城,坏了他的功绩,坏了他在皇上心中得力能干的好奴才形象。

其次就是面子问题,巴夏礼能说一口流利的官话,要是通过巴夏礼这张嘴,让其他人知道了他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的样子,他桂良的脸往哪里搁?

桂良铁了心要置巴夏礼于死地!

花纱纳和桂良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也在一旁煽风点火。

咸丰帝本就年轻气盛,况且这次洋人真的进了京,坏了规矩,让他颜面尽失。

“洋人欺我太甚!”

咸丰帝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巴夏礼并随行的100余名英国人。

和洋人谈判期间,各地的勤王兵马已经陆续抵达了京师,这也给了咸丰和英法联军决战的底气。

目下京师城附近拥有帝国最精锐的步兵和骑兵,可用的野战兵马高达四五万,难道还怕你万余西洋蛮夷不成?

咸丰下令以僧格林沁为主帅,兵部右侍郎为副帅,统领蒙古科尔沁部野战骑兵、察哈尔部八旗、索伦部八旗、粤勇、及京津地区八旗绿营收复天津,一举消灭驻扎在天津的英法联军。

僧格林沁此前只和太平军、捻军之流作战过,没有和英法联军交过手。

此次大清兵强马壮,对洋人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僧格林沁对此战充满信心,认为这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僧格林沁当即表示愿意出战,群臣们为迎合上意,纷纷站在咸丰这一边,支持对洋人作战。

一时之间,群臣情绪激昂。

群臣中,最清醒的人只有梁绍琼和潘仕成两人。

他们对洋人的战术战法比较了解,认为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切不可和洋人轻易浪战。

但他们的话没人听的得进去,反而被群臣众嘲为懦夫。

梁绍琼心知大局已定,和这些连英国法国在哪里都不知道井底之蛙认真分析当前形式和对牛弹琴无异。

如果他是主帅,统领大军,以他对英法联军战术的了解,此战尚有回旋的余地。

任命对洋人一无所知的僧格林沁为主帅,梁绍琼已经能够预料到战争的结局。

咸丰皇帝能任命他一个汉臣为副帅已经是烧高香了。大战在即,以满清皇帝那点度量,根本不可能把一支在首都的精兵放心交给一个汉人指挥。

梁绍琼不得不硬着头皮挂帅和英法联军决战,想办法保住粤勇主力,再图他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