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颜『色』杂黄且质地劣薄,是大理寺牢中最常见的『毛』边草纸。
其上笔迹因此洇开,显得字迹杂『乱』。
此乃玉嬷嬷所留,是托了牢中狱卒之手转交给和珅——狱卒深知和珅夫人冯霁雯与太妃情谊深厚,若不然也不会多番前来探视,是以自然不会拒绝这个可以跟和珅示好的机会。
和珅赏了他一锭银子,狱卒有眼『色』地保证将此事烂在肚子里。
信中所言,也均是对和珅一人所言。
玉嬷嬷提及当年为嘉贵妃制毒并不知道嘉贵妃用途何在,更不知此毒还要了常保的『性』命——
她说,即便如此,是人皆无法不心怀芥蒂,这乃人之常情,所以她也无意为当年助纣为虐之举开脱。
但她又说,希望自己的死,可以顺带着了结此事,恳求和珅可以放下往昔旧怨。
她所谓的‘放下’,自然是不想看到和珅日后会对太妃存有敌意,更不希望和珅会因此跟冯霁雯生出什么嫌隙来。
和珅取下仕女图灯罩,一手持灯,一手持信,来至窗边。
他将信纸一焚而尽。
他本有意将此信给冯霁雯看,可方才见冯霁雯哭得伤心至极,便又改了主意。
到底不是什么要紧之事,为防她看过之后又生出玉嬷嬷之死与她有关的想法来,他便自作主张一回吧。
灰烬飘落窗下,和珅吹熄了灯苗。
鱼白一片的东方,隐约浮上了一抹浅淡的绯红,一派旭日将出之象。
晨风微冷,袭入眉间,和珅徐徐吐出了一口浊气来。
他自认本非君子,可胜在为人不笨,平生最不爱钻死胡同,当年之事,已经大白,撇开谁对谁错之余,当日之境,各人更有各人的身不由己。
甚至往难听了说,玉嬷嬷之所以留此一信,言语间皆是愧疚之意,可却是因冯霁雯之故——当年谁不认识谁,在玉嬷嬷和太妃眼中,他的阿玛与同样枉死的其他人并无区别。只因有了冯霁雯这层关系在,才让此事显得‘值得一愧’起来。
玉嬷嬷与太妃都是久经起伏之人,制毒之时就该想到会有无辜之人枉死,而这些年来也并无试图揭发之举,而是心无波澜,所以,良善二字或许早已谈不上。
他当然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他会选择心无芥蒂,就如同玉嬷嬷和太妃选择为往昔之事忏悔一样,都是因为有冯霁雯在中间而已。
所以,他才会格外地体谅太妃当年的‘身不由己’。
这世间太多事都是如此,与其说是事态决定心境,倒不如说私心决定事态走向。
世间原本的模样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让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
而他,最想看到的便是夫人无忧长乐。
……
第二日,程渊进宫面圣,自请交出手中兵权,辞爵归乡。
乾隆沉着一张脸沉默良久。
程渊以年事已高、百病缠身为由再三请求。
“你此番挂印而去,倒是两袖轻松,可有想过云南边境之地朕又能放心交予谁手?”乾隆沉声发问。
程渊不过五十出头,在官场之上很多人这个年纪尚在力争上游,所谓年事已高,不过是有意隐退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