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争论(2 / 2)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6200 字 2023-10-26

朱静继续安抚道:“国公爷年岁大了,退下来也好,正好小国公继位,义国公府的威名不坠。”

几人听着仔细。

因为他们都明白,表面上看这是朱静自己的话语,实质上却是代表皇帝而来,借其口安抚义国公府。

毕竟说实在的,尤世威作为榆林镇出身,天然就对军中的榆林诸将具有影响力。

湖广幕府时期,皇帝手底下两大派系,一个继承孙传庭的陕军,另一个这是在投降的榆林兵。

对尤世威的安抚,必然是要到位的。

实质上,帝后在床榻上时,也曾商议过要把一位公主嫁给义国公府,算是保持与勋贵联姻的传统。

不过,此时却不合适。

杀鸡儆猴,这样做影响效果,所以朱静就跑了一趟,算作是安抚了。

不过,对于《前明史馆》来说,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编书的效率,甚至还感觉一丝快意。

朝廷的起居录,宫廷资料,任由他们查阅,可谓是极为周道。

也正是因为如此,史书他们已经编到了洪武末年了。

不过,关于四大案,他们倒是不纠结,因为这是盖棺定论的事,没有人敢违背祖意。

只是关乎成祖皇帝夺位,有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

因为成祖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不仅是暗自抹毁了“懿文太子”朱标,将其塑造成为了柔弱形象。

而且,对于其深受太祖喜爱等事,也是编撰为多。

而与民间的议论相反,对于朱棣的嫡子之位,根本就没什么争议。

因为民间流传两种论调,一种是马皇后只有朱标一个儿子,其余的四个嫡子,只是挂名在其下;另一种则是五子都不是嫡子,全部都是收下名下的。

当然更离谱的,还有一种说是朱棣是朝鲜生女,属于元顺帝遗种。

这点是史学家坚决驳斥的谬论。

无它,因为朱棣在出生之前,朱元璋还没有拿下北京,也没有称帝,根本就掳掠不到妃子。

而对于朱棣是马皇后嫡子的事实,大家也有公论,这是真的。

因为这件事最佳的证明,就是看他的敌人怎么应对。

比如建文帝,在燕王起兵造反的时候,就从来没有说他是庶子,而是直接称为王叔。

宁王之所以借兵给他,就是因为朱棣在当洪武末年,已经是事实上的嫡长子,在宗室之中的威望,与其根本就比不了。

还有一点例子,就是汉末刘备,人家确实是宗室出身,如果他是假的,在他称王的那一刻,曹操和孙权是不会放过他的。

但当时论调上,却从来没有攻击其身份的言语。

扯远了,史馆上下秉承着严肃认真的主干,对“懿文太子”朱标进行正面描写。

不过就在这个范围中,对于建文帝的部分,则陷入了争议。

因为一旦承认了建文帝最大的改变,则是洪武从三十五年,变成了三十一年。

这几百年下来,浩如烟海的史书,资料,都会被打乱,其中的麻烦不可计量。

而争论的话题,则是建文能否以一个皇帝的身份名列史书?

这个锅,得有福王来背。

因为在南京的时候,为了收揽民心,才给朱允炆恢复庙号,称其为惠宗,由于弘光政权同样被否,两年统治被称之为崇祯十八、十九年。

在这种情况下,其追认根本就不靠谱。

有的人争辩,说其到底是也是皇帝,4年的统治也算是有声有色,应该拨乱反正,恢复其地位。

但反对些则直言,如果承认建文帝,那么等于是否认永乐,这不等于是把造反明面上呈现出来吗?

到时候,造反的人定会人心思动。

毕竟天底下有几十万的宗室,有钱有势的不是少数,还不如按以前那样照旧。

这场争论,持续了数日,赵舒也头疼。

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政务的处理,赵舒已经感到吃力,故而他将许多政务交给其他人,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编史上面。

因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关键。

面对两派的争论,赵舒沉默了许多。

作为人精,他当然明白承认建文一派的人,属于政治上的投机者。

他们猜想皇帝会对此在满意,从而让其突兀而出,从而被重用。

当然,其中必然混杂着儒家传统守旧派,对嫡长子继承制疯狂追求,承认建文帝就是对其来说,就是拨乱反正。

而反对派,则自然是大明三百年的怀旧者。

他们天然的就站在燕王系这一边,虽然人家失去江山了,但谁也不能否认其统治。

头疼了许多,以至于编史的进步变慢,这是赵舒不能容忍的。

徘徊犹豫了许多,他最终还是求见了皇帝。

朱谊汐对此倒是不置可否。

与人们想象中的不同,对于打倒永乐皇帝,他并不怎么热衷。

毕竟再怎么说,人家几万人从北打到南,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建庶人一脉都放出来了,朱允炆之事,就放下吧!”

朱谊汐踱步而行,赵舒亦步亦趋,跟在后面显得很是恭敬。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舒的那份敬畏之心也就越发的多了。

在之前他敢据理力争太子之位,但以现在的他来看,很可能不敢。

无它,他想要君臣有始有终,更想自己时候有一个好的谥号,编史越多,就越害怕。

相较于喜怒无常的太祖皇帝,当今实在是太好了。

“给先生抬把椅子。”

朱谊汐这才注意到赵舒的脚步,他连忙让人搬来椅子,已经也坐下,浑身很是放松。

“要不就中和一下吧?”

“建文四年间,虽然有许多纰漏,但到底是有些新气象的,承认其皇帝身份,但对于其年号,就莫要变回来。”

赵舒恍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半承认,半贬,年号不恢复,这个皇帝就显得是不正式。

还是皇帝精明,这可比直接抹杀强多了。

“老臣明白了。”赵舒露出了笑容。

“对于前明史,必须得认真仔细,不得有疏漏……”

谈了许多,最后,皇帝随意说道:

“对了,内阁如今只有四人,按照规矩应该是五人。”

“对这最后一人,你有什么看法?”

赵舒眉头一蹙,暗思不好。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