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管是项山还是景伯宏,又或者是董毅或者是叶子昂,他们其实都认为苏杭和应如是两个人是很有可能在一起的。
相声社的群里,除非是苏杭说话,不然应如是基本也都是潜水窥屏。
平时几个人在一起走,偶尔碰见应如是的时候,她最先招呼的一定是苏杭。
苏杭也是,明明几个人在一起聊的挺好,但只要应如是一出声或者是问什么问题,苏杭绝对会把他们几个抛下去回答应如是的问题。
然而就是这两个人,在他们问起那个问题的时候,总是说什么“我们不会在一起的”,“别想了,基本没什么可能”之类的话。
这让这几个人越发的认定苏杭和应如是迟早有什么关系。
不然怎么能说出几乎一样的话?
但是他们认为归他们认为,反正现在苏杭的好友列表里的好友已经少了一位。
应如是那边也一样。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自从好友列表里少了对方之后,两个人在学校碰面的几率也小了很多。
有时候要去应如是他们班那里找景伯宏或者是叶子昂的时候,苏杭就站在大厅里等着,打死都不过去。
而应如是也是,一旦看到项山出现在门口,就牢牢地粘在了椅子上,不管景伯宏怎么喊都不出去。
不得不说,两个人又一次表现出了惊人的默契。
或者说是相似程度。
苏杭在以后的以后提起应如是的时候,也承认了很多自己曾经并不愿意承认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杭和应如是其实是高度相似的两个人,但说是相似也不尽然,在苏杭看来,自己和应如是正好是互为表里的两个人。
应如是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正是苏杭内心向往却很难表现出来的内在,在很多时候苏杭反而对应如是有一种倾慕的感觉,应如是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和处事、交流方式,正是苏杭最深处的向往。
你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巧合,你偶尔认识到的某一个人,正好活成了你最向往的模样。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现在的苏杭暂时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或者说是,朦朦胧胧大概有个感觉,所以才会那样斩钉截铁地告诉项山——我和应如是基本没什么可能在一起。
两个人就这么相互避着,从十月走了出来,踏进了十一月。
十一月的西北已经开始降温了,秋天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一般,被来势汹汹的冬天连追带打地逃出了西北,然后气温就开始在冬天的掌控下不断地下降。
转眼就临近十一月中旬,距离苏杭的好友列表里少了一个人也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苏杭偶尔还是会有些什么想法,登上qq看一眼,14个人的那个分组再也没有少过人,同样也没有多过人。
小说的成绩还是稳中有进,尽管骂的人也不少,但是不得不说,随着这几年网络文学的发展,涌入某点的新读者越来越多,虽然很多老书虫不吃苏杭写的那一套,但是架不住新用户的涌入。
苏杭写的小白文的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着。
中原五白是比不上的,但是也勉强跻身中流小白文作者的水平。
虽然有时候苏杭自己都不看自己的小说就是了。
稿费还是每个月的十二号前后按时打卡,十月份的稿费也创了苏杭写作历史上的新高,单月稿费正式突破三万元。
这也是苏杭认为自己跻身中流水平作者的重要因素。
卡里的存款在大城市可能做不了什么,但是在这个小县城里,这一笔钱确实也已经很够用了。
其实日子就这么平平稳稳地过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