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希望待到来日都江堰修筑完成之时,还在这章台宫之中为治粟内史授爵赐赏。”
“王上……”
听到秦王嬴渠梁刚刚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望着此刻身前这位君主眼神之中的信重,治粟内史公孙贾心中顿时涌出了一阵感动。
“请王上放心,臣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话落之后秦王嬴渠梁亲手将治粟内史公孙贾送入坐席,随即他的视线落在其余几位事关都江堰修筑的重臣身上。
有了治粟内史这个带头模范,接下来的几位自然有样学样在详细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这些日子以来的工作之后,也不免立下一张张军令状。
虽然没有第一个的治粟内史公孙贾惊艳,但是却也收获了秦王嬴渠梁的一些赞赏。
将这一件摆在秦国面前的头等大事处理完毕之后,秦王嬴渠梁带着几分满意的神情再度看向阶下群臣。
整个章台宫之中的气氛也显得格外融洽。
这件事情说完,秦王嬴渠梁带着几分笑意对着下方群臣轻声询问道:“不知诸卿可还有事启奏?”
令秦王嬴渠梁没有想到的是,他没问出这句话还好,一问阶下群臣之中立刻传出了两道声音。
“启禀王上,臣廷尉公孙鞅有事启奏。”
“启禀王上,臣御史府长史申不害有事启奏。”
听到耳畔突然响起的这两道启奏之声,秦王嬴渠梁一时之间也是有些措手不及。
数息之后缓缓平复心中情绪的秦王嬴渠梁,对着这两位一直跟在自己身旁的重臣轻松地说道:“我秦国百姓常说粟米要一口一口吃,要不然容易吃得难受。如今既然两件事情撞到一起了,那么就一件件来。”
“寡人的时间很充裕,想必诸卿各自官署之中的政务也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是吧?”
“王上所言极是。”面对秦王嬴渠梁这一番带着轻松语气的话语,在场的秦国群臣们自然也是出声附和。
秦王嬴渠梁眼见群臣如此回应,首先将目光看向了一边的廷尉公孙鞅,“既然如此,就由廷尉先说吧。”
“臣谨遵王命。”
廷尉公孙鞅在得到了秦王嬴渠梁的同意之后,起身来到大殿中央的过道之上,向着上方的秦王嬴渠梁躬身一拜。
“启禀王上,臣今日进言不为其他,而是为了秦国接下来的变法。”
变法?变法!
当廷尉公孙鞅说到变法之时,不仅仅是王座之上的秦王嬴渠梁,就连台阶之下的秦国群臣们都是一阵疑惑。
众所周知,早在数十年前秦国早已经在当时担任大良造的武侯吴起的主持之下,实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
接下来数十年之间发生一切证明,这场令秦国从西隅之地的贫弱之国蜕变为九州第一强国的变法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如今廷尉公孙鞅再谈变法,这如何不会令在场诸位秦国朝臣心生疑惑呢?
不过秦国朝臣的疑惑并没有持续多久,随后就听众人中央的廷尉公孙鞅沉声说道:“王上,诸位。所谓三代不同法,五霸无一制。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境的改变而作出调整。”
“如今秦国变法已经数十年,当时制定的法律相对于如今来说已经有些落后。臣提议应当进行一场小范围的变法,以使得现行的法律适应我秦国的现实。”
听完了廷尉公孙鞅的解释之后,在场的一干秦国重臣们心中疑惑一下子消散了开来,面上的神情也由紧张变为了舒展。
似乎是看出了这些人脸上的神情变化,也似乎是早已预料到他们会出现这样的心情。
随后章台宫之中的秦国朝臣们就听到廷尉公孙鞅沉声说道:“诸位刚刚的想法鞅心中十分清楚,鞅也不妨告诉诸位我秦国未来必然也会有一场规模比之武侯所为更加巨大的变法。”
“不过那都是在我大秦真正一统天下,国家局势有了前所未有改变的情况之下。如今鞅的所谓变法,比之未来的那一场实在是不值一提,或许用调整律法来形容才显得合适。”
“我等受教了。”面对廷尉公孙鞅的这一番解释,在场的秦国群臣们当即躬身一拜。
起身之后这些人的目光缓缓上移,看向了王座之上那位有权决定这一切的秦王嬴渠梁的身上。
面对阶下群臣齐齐看过来的目光,秦王嬴渠梁的视线立时之间落在了廷尉公孙鞅的身上,“寡人准了,此事就交由廷尉府全权处理,另外奉常府也需要提供应有的帮助。”
“诺。”秦王嬴渠梁的话语落下之后,廷尉公孙鞅、奉常吴肃躬身领命。
又将一件大事了结之后,秦王嬴连的目光看向了刚刚的另外一个出声之人,也就是御史府长史申不害身上。
“启禀王上,臣以为之前各地御史所呈递上来的关于移民之事的文书绝对不是个例,官商勾结的不法之徒也绝对不止那么几个。”
“在臣看来,我大秦应当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官员考核体系,如此尽可能地保证那些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章台宫中央的过道之上御史府长史申不害一脸严肃地诉说着一切,而秦王嬴渠梁脸上的神情却是不那么好看。
许久之后,秦王嬴渠梁带着几分凝重沉声说道:“此事寡人准了,有什么需要卿可直接向寡人提,无论是要人亦或是……”
“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