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以高丽为踏板,入侵辽东。
所以谁都明白,大魏肯定是要出手的相助的。
如果东海郡一起出手,就能让倭国腹背受敌。
不仅大大减少大魏的损失,甚至可能让倭国闻风而退。
“冯爱卿……”
冯一博早等着这一刻,闻言忙上前几步。
直接朝丹陛一拜,道:
“臣有罪!臣因为降爵之事在家闭门思过,还未将圣旨送出!请圣上治罪!”
这话一出,景顺帝顿时松了口气。
这下,至少不用背上朝令夕改的名声了。
虽然不知道冯一博是不是有意拖延,但他都不会治罪。
甚至想给冯一博补偿一下。
原本有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闻言顿时有些失望。
这个冯渊忒狡猾,这时候请罪等于请功。
这时,景顺帝面无表情的道:
“予这几日想了想,又和内阁诸公商议,东海郡王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实在不该寒了他的拳拳之心。”
这一番话说的,又不要脸,又要脸。
说不要脸吧,他在往回找补。
说要脸吧,他又把自己的话不动声色的咽回去了。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东海郡是大魏国土,出兵还需有一妥帖之人督军方好。”
如果只是答应东海郡的请战,那也不过是地方战争。
但皇帝派了督军,就代表大魏官方的意思了。
这就是一场国与国的战争。
冯一博解读的《过秦论》犹在耳边,倭国就入侵高丽。
显然刺激了景顺帝和内阁的神经。
一听这话,立刻有人会意,上前道:
“臣举荐冯都尉。”
虽然勋位降了一等,但轻车都尉也是都尉。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时间,附议不绝于耳。
很多人冯一博都不认识,也不知附议什么。
很显然,内阁知晓此事,对此早有安排。
这些都是新党之人。
这时,景顺帝顺势看向冯一博。
一时间,百官都屏住呼吸,等着他的答复。
若是识相,就应该自己主动请缨。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冯一博在丹陛前都囔一句:
“东海郡可还没有学官呢……”
此时大殿之中无人出声,几乎针落可闻。
所以这话声音不大,却也都能听见。
这话听着像是说给景顺帝的。
可张年吉听了,顿时脸上有些难看。
这个冯渊也太记仇了吧?
也不想想,冯一博因为他降爵一等。
如何能不记仇?
他身边的礼科言官也都惶惶不安,想找个地方躲躲。
生怕景顺帝为了给冯一博台阶,把他们卖了。
到时候若真的去了东海郡。
以东海郡王和冯一博的关系,还能给他们好果子吃?
恐怕那时,他们只能辞官告老。
回家种田了。
“好了!”
好在,景顺帝没让冯一博得寸进尺。
出声打断后,又道:
“事情紧急,又事关重大,需一位和倭国有作战经验之人,前去东海督军,不知冯爱卿可愿?”
和倭国有作战经验的没有,但擅长打倭寇的就是冯一博了!
生怕他不接茬,景顺帝直接点名。
冯一博也不再纠缠,朝丹陛一拜,高声应道:
“为国分忧,冯渊愿往!”
知此知彼,百战不殆。
东海郡准备攻打倭国,自然一直关注倭国动向。
对于倭国出兵高丽,这事他比朝廷还早些知道。
因此他才安心等候,就是在等这一刻。
即使朝廷不派他督军,也肯定会同意东海郡王的请战。
唇亡齿寒的道理,国人从未忘却。
无论哪个中原王朝,也都会选择援棒抗倭。
景顺帝显然已经和内阁商议好了,见此就直接宣布道:
“擢轻车都尉冯渊,为从二品安远将军。”
刚刚惩戒完就让人办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而且,这冯渊敢于任事,从不推脱。
只一问,对方就答应了。
比起那些不想去东海郡做学官的,不知强了多少!
这就难免让景顺帝对自己此前的敲打,有几分内疚。
冯渊已经官至侍郎,不宜再升。
而且官职也需要各房协调商议,不好独断。
因此景顺帝就只能从勋位上找补。
在出海前,直接给冯一博加了两级。
既算是安抚之前的敲打,也是补偿他降爵的责罚。
这还不算,景顺帝又继续道:
“持节督军,以慑不群!”
“期间临机专断,一切便宜行事,尽快压服倭国,解高丽之危难!”
于是,冯一博刚降了一级。
又连升两级。
这下好了。
朝堂两次朝会,有来有回!
只是一番折腾之后。
受伤的,只有在家待着的贾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