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今日敢如此,明日不敢想啊!(1 / 2)

侍班官员宣读完毕,满朝文武鸦雀无声。

无他!

实在是这个开战的理由太离谱了!

太极殿中的百官,也只能面面相觑。

一时竟都不知该从何说起。

端坐龙椅的景顺帝,此时心中也充满了无奈。

他看到奏疏之时,和满朝文武的心情是一样的。

只因为两条渔船就要开战,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可东海郡王献土之后,除了每年的贺表之外。

这还是第一次上书言事。

若是直接拒绝,又恐伤及他的情面。

于是景顺帝和内阁稍一商量,就决定拿到朝堂上讨论一下。

到时候群情激愤,群臣定然都反对开战。

那他再顺势下旨安抚,只说自己顺应人心。

也算全了东海郡王的面子。

这时文武百官都已经反应过来,纷纷议论起来。

知道的是太极殿,不知道的以为进了茅厕。

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嗡嗡之声不绝于耳。

有如一群苍蝇环绕。

好半晌,有一科道言官弹了弹衣袖,率先出列。

他大步向前,朝丹陛一拜,口中道:

“启禀圣上,东海郡王拳拳之心值得称颂,但因两艘渔船就擅启边衅,实属不智。”

此人名为张年吉,乃是礼科给事中之一。

因为职权相对,冯一博和他有过接触。

礼科本就有对礼部查缺、补漏、规谏、稽察之职。

东海郡王虽已献土归附,却一直由冯一博这个礼部侍郎负责。

身为礼科给事中,张年吉对此事确实是有发言权的。

他一张口,满朝文武也纷纷点头。

“说来,倭寇之祸着实可恨,但倭国国主和幕府,对我大魏向来恭敬有加,两国之间遵循礼尚往来,又如何能轻易伐之?”

《礼记》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大魏和倭国有朝贡关系,官面上一直保持往来。

按照儒家的说法,自然是礼尚往来之邦。

所以张年吉的话也深得众人之心。

就连景顺帝也跟着微微点头。

显然,这话说到众人心里去了。

见众人的反应,张年吉不由心中微微得意。

说着,又深深一拜,高声道:

“臣斗胆规谏一句,请圣上好生安抚东海郡王,莫要动辄轻言开战,养民生息才是正道!”

他一说完,一众科道言官。

尤其是礼科的众人,都跟着附和起来:

“臣附议!”

“臣附议!”

这样的情况,其实都在景顺帝的预料之中。

但若只是如此,还不足以全了东海郡王的面子。

所以他又笑了笑,点名道:

“冯侍郎专司海外事务,这篇奏疏也是你代承,可有什么想说?”

东海郡和大魏之间的往来,全由冯一博一人操持。

他此前又勇于任事,无事也不多言。

所以,景顺帝对他的印象一直不错。

除了前段时间,上疏劝谏不要滥发钞票。

让人觉得有些孟浪。

但由此也能看出此人谨小慎微的很。

可让景顺帝没想到的是,冯一博听到点名,立刻上前参拜,口中道:

“启禀圣上,臣觉得东海郡王说的有道理。”

景顺帝心中一愣,但脸上依旧保持笑意,问道:

“哦?是何道理?”

因为两艘渔船就要开战,还有道理?

难道比钞票的风险还大?

景顺帝心中隐隐生出些不满。

冯一博的话一出,太极殿中也是一静。

“倭国早已答应闭关锁国,以保证倭寇不再猖獗。”

他早有准备,闻言便回,又道:

“可如今,倭国渔船竟能下海,还到了小琉球那边,这说明什么?”

渔船下海,代表闭关锁国不彻底。

景顺帝一听,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但他心中更有些不悦,收敛笑意,问道:

“这能说明什么?”

冯一博这时站直身体,挺胸拱手,道:

“回圣上,说明倭国并没把对大魏的承诺放在心上!”

冯一博上纲上线,让百官不由失笑。

“嗤!胡说八道!”

张年吉一直没退回去,闻言也嗤笑一声。

又连忙朝上一礼,奏道:

“臣从未听闻因一渔船擅启边衅之事,如此小题大做,非君子所为!”

小题大做?

冯一博一听,冷笑道:

“岂不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话是《过秦论》中的名句,在场自然无人不知。

可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发现。

他们和冯一博对《过秦论》的理解好像不太一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