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自幼在姐妹丛中长大。
亲姐妹有元春、探春。
叔伯的有迎春、惜春。
亲戚中又都是湘云、黛玉、宝钗、宝琴等姹紫嫣红的优秀女子。
不曾见识外面男儿气概的宝玉,便料定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
只以为男儿们都如贾府男子一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可自从认识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又或再加上一个望尘莫及的冯一博。
宝玉心中已经有所改观。
只是,和众姐妹亲近的习惯,却不是一时能改的。
除了秦钟回老家,宝玉和北静王、柳湘莲走得近些。
平日还是和家中姐妹相处更为舒适。
冯一博听他这话,自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却还故意道:
“没问题,等咱们喝完酒,再让兰儿带你们游赏一番。”
贾兰是冯府常客,冯家的园子早就逛了几遍。
只是最近一阵子,李纨忙于府中俗物,才去得少了。
“那算了。”
宝玉显然有些失望,越发闷闷不乐。
“宝兄弟别当真,你姐夫和你玩笑呢。”
这时宝钗忽地出声,又笑着道:
“宝兄弟和姐妹们一起游园,他不惯和你们吃酒的。”
说着,她看向冯一博,目光清澈。
却很坚定。
“对对对!”
宝玉闻言,又忙打精神用力点头,附和道:
“我不惯吃酒,还是和姐妹们一起最好!”
说完,就眼巴巴的看着冯一博。
一脸期待的等着他的答复。
“自是玩笑,你偏要这么快说破。”
冯一博自然知道宝玉在贾府的荣宠。
只是一个男人每日扎在脂粉堆里,难免让人腻歪。
所以故意逗弄几句。
史老太君和王夫人露出不满之色,冯一博可以当做没看见。
但宝钗出声,他自然立刻转变态度,道:
“宝兄弟、环兄弟和姐妹们都一起过去。”
他顺着宝钗的话说了两句,又道:
“明儿个我去接林妹妹,这边就让琏二哥送宝兄弟和姐妹们过去。”
随着这话一出,气氛顿时恢复了热闹。
一群姐妹们叽叽喳喳的聊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冯一博就到了林府。
把黛玉接了过来。
这边的贾琏、薛蟠,也一起将贾府一众姐妹兄弟送来。
冯一博和两个爷们在前面吃酒。
其他姐妹兄弟就在宝钗的带领下,一起去逛园子。
众人逛了一大圈,都是又兴奋又乏累。
宝钗早让人备好了酒果,这时都奉上招待起来。
酒有海外来的葡萄酒,配以晶莹剔透的水晶杯。
还有温热的黄酒,微微冒着热气。
更有各色茶点果脯摆满桌面,供人左酒。
果是流求送的热带果,香蕉、椰子、桂圆等。
都是都中少见的新鲜玩意儿。
见众人津津有味的吃喝一阵,都缓了乏。
宝钗沉吟了一下,就笑着道:
“前些日子,我家爷就说,等春暖花开的时候,将姐妹们接来咱们家园子游玩。”
说到此处,她掩口轻笑,拉着黛玉道:
“还说,妹妹最喜吟诗作赋,咱们可以起社作诗,勒石相记,也是一番雅事。”
前些日子,自是新婚不久。
听到冯一博在那时还记挂自己,黛玉心中顿觉羞涩不已。
脸上自也浮现一丝红润。
只是她这个正主还没说话,宝玉闻言却咋呼道:
“可惜迟了!早该起个社的。”
他听了这个主意,顿时觉得很好。
可惜自己却没想到。
要是早起了诗社,不就有姐妹陪他玩了?
“哪里算迟?也没什么可惜。”
黛玉闻言,有些不满怼了回去。
怕别人误会她承认了起社是因她,连忙又找补道:
“但你们只管起社,可别算我,我是不敢的。”
迎春今日极为开心,这时吃着香蕉,难得出言调笑道:
“你不敢,谁还敢呢?”
这话一说,黛玉顿时脸上更红。
毕竟宝钗说,起诗社是因为冯一博惦记她。
再加上平日里,姐妹中也数她诗才出众。
若是她都说不敢,那别人还起什么社?
宝玉刚被怼了也不当回事,这时还立刻高声道:
“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别你谦我让的。”
见不少人还在吃喝,他便起身,倡议道:
“若有主意,只管说出来,大家评论。”
说道此处,他看向宝钗和黛玉,又道:
“尤其宝姐姐这个地主,也出个主意,林妹妹这个起因,也说句话儿。”
李纨这些日子忙于俗物,倒是难得清闲。
她怀里贾兰正在大快朵颐,专挑最甜的桂圆在吃。
“这事雅的很呐!要说起诗社,由一博这个探花掌坛最好。”
听闻起诗社的主意,李纨就起了兴致,笑道:
“但他不在,这里属我年长,便自举我来代作掌坛。”
说到此处,她不由露出一丝感慨,又道:
“其实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可想了一想,我又不会做诗,瞎闹什么!”
她带着姐妹们一起读书,如何不会作诗。
只是做的一般,不想显露罢了。
“再加上又俗物缠身,因而竟也都忘了,就没有说。”
说着,她看向宝钗,笑着道:
“既是宝妹妹这个地主高兴,我就帮着你作兴起来。”
若是别人说这话可能大家都不服膺。
但李纨平日就和这些小姑的关系极好,又教她们针幤诵读。
此时自是一呼百应,纷纷支持她来掌坛。
“珠大嫂子掌坛最好不过!”
“对对对!”
“若是别人总有不服,只你来作吧!”
黛玉见大家的兴致都上来,就笑着对李纨提议道:
“既然定下要起诗社,咱们就是诗翁了,还是先把这些‘姐妹兄弟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
自古文人雅士便都有别号,黛玉这个提议自也得到大家的支持。
“极是。何不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倒雅?”
李纨第一个赞同的点头,稍一沉吟就笑道:
“我如今住咱们府里的稻香居,便定了‘稻香老农’,定无人占。”
以居所取号,或者名扬的文章取号,算是最为常见的。
不少“居士”、“主”、“人”之类结尾的,都是如此。
比如最知名的“东坡居士”。
相传,就是苏轼买的田地在黄州城东的五十亩坡地。
探春闻言,顿时来了兴致,也跟着道:
“那要这么说,我就是‘秋爽居士’吧。”
探春在大观园中所住之处,就是秋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