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听闻了这个消息,震怒不已,将樊於期的三族全部诛杀,同时还通告天下,谁能够献上樊於期的人头,秦王必定会赏赐其千金,封万户侯。樊於期最终没有逃脱死于非命的命运,为了成就荆轲名动天下的刺杀,毫不犹豫地献上了自己的头颅,让荆轲拿去做了觐见秦王的见面礼。
赵军通过这一次大胜,对秦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赵国也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之机。甚至连赵王也认为,赵国只要有李牧在,秦国就休想灭掉赵国。于是,赵王给予了李牧超然的地位,封其为武安君。
在赵王眼中李牧已然成了赵国的白起,普天之下,只有李牧才能够与秦军一较高下。
从这次战役中,李牧首先对整个战局和秦军的动向意图洞若观火,首先便采取坚守不出,待秦军疲敝,再乘胜追击的策略。秦军想用一计策诱敌出城,李牧便将计就计,给秦军来了一个围点打援,秦军大破。赵军李牧的声名,在这之中也达到了鼎盛。
樊於期走了,但是秦国还有王翦、蒙恬等一大批优秀将领。
秦王政统一天下的进程,也不会因为一场战役的成败,受到影响。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再派遣数十万大军进攻赵国,此次秦军分了两路。其中一路大军从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出发,向北进发。秦军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只要能够渡过漳水,就能够迅速地奔袭赵国的都城邯郸。
为了保证此次战争的胜利,秦王政还亲自率领秦军主力由上党的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出发,企图从邯郸的北部进击赵国。只要秦军到达邯郸北部,便能够将赵国一分为二,首尾不能相顾,如此则赵国危矣。
李牧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秦军进攻进到番吾(今河北平山南之时,李牧便率大军对其进行顽强阻击。秦军攻击邯郸南部,也因为漳水和长城的阻隔,而举步维艰。
李牧见状,当机立断地改变了赵军全面阻击的战略,南面的赵军主要负责守卫,而北方的赵军则在恰当时机内进击秦军。如此,便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于是,赵军大将司马尚奉李牧之命,在邯郸南部据守长城,让秦军不得进入。另一边,李牧亲自率领赵军向邯郸北方进击。不出数日,赵军便在番吾和秦军遭遇,李牧亲自督军,对秦军发起了猛攻。秦军不得寸进,遂心生慌乱,赵军士气更加旺盛,很快便击溃了秦军。李牧也不追击,而是迅速挥师南下与司马尚大军合兵一处。
秦国南部大军很快获悉了北方大军的溃败,更听闻赵军李牧大军已经到达。于是,象征性地和赵军开战一番之后,发现实力虽未损但却难以取胜,只能班师回去。李牧通过自己高超的指挥艺术,再一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
但是赵军虽然一再取得与秦军交战的胜利,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此时的赵国已经与长平之战以前的赵国不可同日而语。秦国已经更加强大,即使三番四次大战下来,接连损兵折将,但却并没有损耗元气。
反观赵国,其军事实力则丧失殆尽,即使秦军败退,赵军要想追击,也是有心无力。因此,原本会歼灭秦军的战役,变成了只能击溃秦军的结局。李牧也深刻地明白赵国的危机,为今之计,只能退守邯郸,才能够自保。
然而,让赵王始料未及的是,赵国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国家朝不保夕之时,韩国和魏国却投降了秦国的阵营,并时常受到秦国的差遣,前来攻取赵国。赵王只能再次派遣李牧为将,前往南部抵御韩国和魏国的大军。可是人力有时穷,一个李牧又怎么能够抵挡敌人接连不断的战争呢?更何况,敌人还有比战争更可怕的手段。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再次派遣大将王翦率领秦军主力从井陉南下,同时杨端和则率两河内的秦军,总共数十万大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其实,秦王政之所以选取在这时候出击,正是看准了赵国的虚弱。当此之时,赵国已经是日薄西山,同时赵国的北部边境代地爆发了大地震,引起了赵国境内大面积饥荒。李牧只是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但其并不懂为政为民之术,即使他有心改变赵国国力不断衰弱的情景,也是鞭长莫及。此时的李牧,已经成为了赵国军中的主心骨,没有了李牧,赵军打仗就如同无头的苍蝇。赵王也看到了这一点,秦军一入侵,便火速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依然作为副将,倾尽全国的兵力财力前去抵御秦军。
李牧绝非浪得虚名,在他的指挥下,赵军很快将来犯的秦军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