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苏秦的用心(2 / 2)

学业完成后,张仪和苏秦为了前途,各奔东西。楚国是实力很强的国家之一,张仪选择了楚国,渴望为楚王的帝王大业添砖加瓦。由于家境贫寒,张仪铺不起通往宫廷的黄金大道,只能暂时栖身在楚相令尹府上。

楚国社会阶层很固化,上层与下层之间有着很大的鸿沟,身处上层之人往往瞧不起下层人士。张仪虽然能说会道,能够分析时事,却得不到楚相府中人士的认可,就在于他卑微的社会地位。

一天宴饮的时候,轻浮的楚相向众人炫耀一块温润珍美的璧玉。这块玉实在太美了,宴饮诸人互相传看,啧啧称奇,十分渴慕。人多手杂,传来传去,美玉竟然不见了。

所有出席的人中,张仪最为贫寒,结果人人都怀疑他私下隐藏。其实宴饮诸人早就对张仪的不切实际怀有厌恶,他们想借此机会惩治张仪,出一口心中的恶气。

结果张仪被施以杖刑,在施刑的过程中他始终不承认偷拿璧玉,即使被打得血肉模糊,张仪仍然不承认,众人亦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偷拿者,只得放了他。

见张仪遭受如此羞辱,其妻很是愤懑。在她看来,既然家贫,张仪就该一心一意地种地耕田,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妄想靠舌头吃饭,夫婿被人打成这样,她自然又气又恨。

见妻如此,张仪却笑嘻嘻地问,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一听不禁失笑,心想张仪一定被打傻了,屁股挨打与舌头无关,舌头自然还在。

听到妻子说舌头还在,张仪心下大慰,说这就足够了。张仪勤学苦练,目的只有一个,靠舌头吃饭。只要它还在,无论受多么严重的伤,他都相信自己的明天。

张仪被施以杖刑的时候,苏秦已经受到赵国的重用,正全力游说强秦以外的各诸侯国,劝他们盟誓,联合共同对付强秦。

战国是乱世,诸国彼此间的信誉很低,光是联合两国就能使人焦头烂额,何况联盟六国。再说,秦国突然崛起,弱小的国家都想依附强秦,不愿意与小国联盟,更不敢得罪强秦。

合纵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苏秦害怕秦国突然发兵东进,破坏合纵,急需一个人前往秦国,劝秦国暂不发兵。

这个时候,有人开导张仪,说张仪与苏秦是同窗,两个人的关系很好。既然张仪在楚国碰壁,而苏秦在赵国掌权,张仪应该前往投奔苏秦,借助苏秦的关系向上发展。张仪素知苏秦为人厚道,于是听其建议前往赵国投奔苏秦。然而张仪拜上名帖,却迟迟见不到苏秦。

原来,苏秦知道张仪恃才自负,心高气傲,性子刚硬,决不甘心去秦国低就,只好以侮辱的方式激怒张仪去秦国。苏秦嘱咐门人不能为张仪通报,同时必须拖住张仪不能让他离开赵国。

拜上名帖后,张仪就如同被限制了行动,想见苏秦不行,欲去不能。如此被拖几天后,才终于与苏秦相见。

接见张仪的苏秦摆出了一份高姿态,故意坐在高处,却让张仪坐在堂下。更令张仪心怀不满的是,苏秦赐给他的食物竟是奴仆、侍妾吃的饭食。不仅如此,苏秦还高声大气地数落张仪,说张仪才高志大竟然沦落到向人乞食的地步。苏秦还说他本想举荐张仪,但是张仪不配委以重任。

千里迢迢前往投奔,张仪被苏秦劈头盖面地羞辱一番,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将被折辱的仇恨算在赵国头上。诸侯国中,魏国、齐国、中山和秦国与赵国相邻,出兵攻打赵国最方便。然而魏国和齐国与赵国无仇,国力又弱小,不能为张仪报仇;中山国是小国,自然敌不过赵国。

放眼天下,只有秦国这个后起之秀能为张仪报仇。为了一雪前耻,张仪决定入秦。

计谋成功了,苏秦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张仪的才华天下之人无人可与之比肩,即使他苏秦也对他甘拜下风。天下之人只有张仪有能力掌握秦国权力,只是张仪家境贫寒且心高气傲,既没有金钱作为进身之阶又不肯低三下四求人。苏秦正是害怕张仪因贪爱小利而忘记千秋大业,因而设计招他入赵国,以羞辱的方式激发他的志向。

苏秦帮助张仪的方式是送他钱财。如果张仪缺乏钱财也会像商鞅一样去求阉人相助,这才是对张仪真正的羞辱。于是苏秦奏请赵王命人带上金钱、财物和车马等跟随张仪,使心腹接近张仪,供给张仪求见秦惠王所需要的金钱、财物和车马。

张仪受到资助后很容易就见到秦惠王,但他并不知道苏秦是幕后策划者。张仪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便得到秦惠王倚重,拜为客卿。秦惠王开始和张仪商议攻打诸侯国的策略。

想当初,秦惠王之所以会忽视苏秦,是因为当时的合纵还没威胁到秦国。现在,秦国重用张仪,却是因为害怕苏秦的合纵策略。张仪既然是苏秦的同学,应该有能力对付合纵。

张仪掌权后,苏秦的门客向张仪告辞。张仪很是奇怪,自己刚刚得到秦惠王的信任,正待好好报答对他又帮助之人,没想到这人竟要告辞离去。这时门客将苏秦的良苦用心全部说出。张仪听后很羞愧,没想到他自己竟坠入苏秦的彀中而不自知,一味感情用事,甚至想报复赵国,真有点不自量力。

为报答苏秦,张仪让门客转告苏秦,只要苏秦当权,他绝不会攻打赵国。

张仪许诺不攻打赵国,于是拨转马头先算楚国的旧账。张仪写信给楚国国相,说他没有偷拿璧玉,却被诬陷,遭受鞭笞之辱。他警告楚国国相,好好守护楚国,因为他不偷璧玉,专偷城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