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进攻在暗夜下,大家都没有看清楚过程。今天上午的进攻可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几乎所有的营垒都清楚观察到巨兽凶猛的一击。在这头巨兽的支援下,被攻击的营栅几乎没有任何反击机会。
万人将派上来的预备队到达时,秦军已经完全退走了。
赵括闻讯也赶来了,看到了秦军进攻的后半段,亲眼目睹了什么叫橹盾,以及它的操作方法。见秦军主动退去,赵括对万人将道:“敌虽攻而无所有,是无能为也。但复其栅,则无损矣。”
连续攻下赵军两座营栅,拆毁了赵营两座箭楼,秦军的攻击似乎有所进展。但白起并不满意,因为他发现,除非能连续突破,如果仅仅只是突破一个营地,秦军攻入后,很难稳定地占领,那里也不能成为下一次攻击的出发阵地。简单地说,只拿下一座营栅无助于打破这个连环套。他估计了一下,至少要一次性克服五座营地,才能对这套防御体系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而且,白起还发现,经过两次进攻后,橹盾的结构受到损坏,很可能在下一次应用被毁。他不想把希望放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上,他更希望依靠自己士兵的努力去赢得胜利。
今天,赵军仍然在丹朱岭各条战线上,向秦军发起进攻。石城一线的秦军箭矢严重短缺,每条战线都展开了多场白刃格斗。在这种完全讨不了巧的格斗中,秦军的伤亡数字扩大了。关中军、上郡军、北地军,在这一天都有数百人受伤,必须退出战斗。蒙骜曾经想故技重施,放赵军入营加以围歼,但赵军学聪明了,他们不进入秦军营地。如果没有秦军抵抗,他们就在营外破坏营栅,就是不进去;如果秦军有包抄的迹象,他们就主动撤退。恨得蒙骜只咬牙!只得把部队派出营外迎战。
他的另一项战术“指示齐射”,虽然可以节省箭矢,给赵军带来较大杀伤,但没有箭矢一样难有作为。而且这种战法对付整齐进攻的敌军效果较好,对付快速突进的敌军,效果会打大折扣。
总之,蒙骜也没有找到可以打破目前僵局的办法,只能和赵军拼消耗。好在秦军口粮还充足,士兵的体力比赵军强,以一当十,还能应付。现在似乎就看谁耗得过谁。
十营的进攻到中午准时结束,赵军收兵回营。秦军也休息的休息,裹伤的裹伤;分出部分士兵打扫战场,也没有收获多少战利品。休息一时后,再修补营栅。秦军现在据守的营地是原来赵军的营地,营栅是在廉颇的主持下修建的,非常坚固。秦军每次战后,也都要将松动的地方修补好,重新夯实。在弓箭对射烈度下降后,修补工作实际就成了加固。
蒙骜依然在前线,一个营地一个营地的巡查。敌军攻上来时,他会手执长矛立于长矛兵中间。他身强力壮,武艺超群,总是最先打开突破口的人。当打退敌军一次进攻后,他稍做安排,就会去下一个营地。久而久之,士兵们都认识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参军,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称呼,就都呼为“参军大夫”,然后又简化为“军大夫”。军大夫在阵上,那就是胜利的保障,大家打仗要轻松很多。
赵军收兵后,蒙骜也回到李冰的大帐,一间破败的小茅屋中。李冰会给他缩滤一碗清水,把自己的炒粟给他泡上一碗,蒙骜也不推辞,边喝边介绍今天前线的战况。蒙骜武艺高,力气大,精力充沛,缺点就是饭量大。别人吃两餐,他要吃三四餐,每餐吃得还多。别人每次吃一小撮炒粟,他要吃一把,而且不会消化不良。李冰知道了,就把自己的炒粟匀一些给他加餐。
蒙骜对李冰道:“怪哉!三日矣,赵军日出即占,日中即归。每战十阵,皆以白刃,并无战果。然无变计。赵人将何为?”
李冰道:“参军意其将何为?”
蒙骜道:“非独一军若此,吾经六营皆如此。”
李冰道:“吾所敌者,三万人将也,不过六十营。每日十营,是遍以其军与吾战矣,——而不求战果。——但战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