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平见小四如此义愤,郁郁不平,感到有些奇怪:过去,小四是最吊儿郎当的,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忧国忧民了?
陈四道:“四兄勿怒,吾之事夷门卫也,初为应武卒事;后复事郑兄者,盖因夷门卫告以武卒将废,不复选也。”
小四惊讶地挑了挑眉,道:“夷门卫早知武卒将废耶?吾不访夷门卫久矣,事果难通也。因何而废之?”
陈四道:“闻魏地少而民庶,份田难觅也。武卒之不选已数岁,昔者不过补其老病,今者屡丧其师,将补万余,需得良田万倾。兄其思之,魏之域其有荒地万顷者耶?”
小四道:“管邑城外,荒野五十里,岂只万顷?”
郑安平道:“管邑之抛荒也,非民力不足。长城之内,民多而田少,人才二三十亩,求食为难,乃有犬兄弃籍之事。所以不垦者,韩魏之间,不相让耳!若付诸武卒,韩魏必生战乱!”
小四道:“国无精卒,纵有精卒而无以养之,必败之道也。”
郑安平和陈四见小四对魏王废弃武卒一事愤愤不平,一时不知如何安慰。而这时,异人问道:“依兄之见,魏当若何?”
小四道:“或集余力,鼓勇一战,但得田万顷,以募武卒,精练以锐,复以战之。武卒不必以五万为限,必聚天下勇士,尽入魏中,必纵横四海,而无敌也。”
三人闻小四之言,皆相视而笑,不再复言。陈四又问了些大梁的动静,小四已离大梁二年,妻家也已经搬出大梁,对大梁动向已经不太了解,只知道要训练民众,而民众身体素质实在太低,武卒的那些训练方法完全用不上。更加困难的是,大凡精壮的都各有生计,没有时间训练;各家大体上都是派些老弱出来应付差事。小四感叹道:“彼时惟思秦之苛法。若于秦时,彼勿入训,斩!”一句话,把三人都说笑了。
小四道:“汝三子假商贾之名,入洛阳何事,可得而闻欤?”
这话一时把三人都给问愣了。小四很坦诚地说了很多,现在问到自己,如果说谎,显然良心过不去;如果说实话,难道要说秦军在几地被困,请求增援?
到底还是郑安平脑筋快,马上想到话来,问道:“汝知魏韩助秦伐赵乎?”
小四马上反应过来,道:“汝等乃伐赵秦军!”
郑安平道:“然也!”
小四立刻来了兴趣,道:“战事若何?”
郑安平道:“汝观吾等之状,便知其详。”
小四看了看,道:“汝三子皆未与战!虽面有倦容,并无颓丧。”
陈四道:“奈何与与战必面带颓丧?”
小四道:“秦独战三国,血流漂杵,尸横遍野,岂得从容如三子耶?”
郑安平立刻反应过来,道:“汝所闻战事若何?”
小四并不隐晦,道:“风闻韩魏与秦入于赵,为赵拒之于武安。后乘其懈,直趋阏与,韩、魏皆叛为赵,秦三面受敌,仓皇而逃,昨至于几邑。几邑本魏邑,魏人盖众,有出者多言其事,秦伤病盈营,士有饥色,马皆瘦弱,难堪一战。赵将廉颇乃集赵军,水陆俱下,几,小邑也,赵必陷几邑。”
郑安平现在才知道,外面谣传的和实际情况究竟有多大差异。他耐心地向小四解释,秦军之所以要伐赵,是因为被赵人欺骗,要给予报复;秦人到达阏与外围,发现这里根本无关赵的痛痒,谈不上什么报复,就从阏与下来,直逼邯郸。这时在武安与赵军相遇,赵军坚壁死守近一个月,秦人就在武安吃吃喝喝。双方都无隙可乘,就如同当初华阳与启封对峙一样,不过这次,双方相距更近。后来秦军突然撤走,秦军遂发动反击,突出山谷,进入邯郸城郊。廉颇的确带兵出战,一路追击到长城漳水之下。但一路被王龁阻击,无法过河;一路偷偷从上游过河,却被司马靳一战击溃。郑安平颇为自豪地对小四道:“司马一战,吾亲与焉,斩赵军首数千级!绝无虚言!”
小四撇撇嘴道:“汝之言差矣!赵既阻汝于武安近月,亟撤奈何?予汝以生路耶?秦军既胜,奈何居于几耶?”
这一番话倒真把郑安平给问住了。赵军撤退是明明白白的,他们撤往山上,大约是去救援阏与去了。郑安平吞吞吐吐地说了这一番话,又引来小四的嘲笑:“阏与,秦弃之如敝履,而赵奉之如珍宝,宁舍邯郸,不弃阏与!有是理乎?”
郑安平也反驳道:“若为击破,正当原路退去,奈何反入邯郸?”
小四道:“闻赵军传言,秦军退路已为赵奢所断,不得已从邯郸奔逃。”
郑安平道:“如此说来,赵奢撤军,实欲断吾退路;吾入邯郸,正中其彀。”
小四抚掌笑道:“如此而言,乃得其实也!”
郑安平道:“秦军入赵奢彀中,直冲邯郸,为廉颇所迫,退入几邑!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