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越来越多的御史站了出来,纷纷指责舒良巧言善辩,不敢直面质询。
局面又显得有些混乱,让林聪忍不住叹了口气。
说到底,他的威望不够,不过是被临时推出来问话的,所以,有些事情,其实由不得他……
不过,这副场景落在朱祁钰的眼中,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前些日子京察的时候,吏部将在京所有的官员履历,都送到御前审阅过,加上锦衣卫搜集的信息,朱祁钰很容易就把名字和人对上了好。
刚刚跳出来煽动气氛的三个人,分别是山西道御史梁成,河北道御史刘岩,浙江道御史刘鑫。
他们三人,都是内阁大臣张敏的同乡。
看来,内阁这次的确是下了死力气了。
要知道,现如今内阁统共四个人,这场朝会,俞士悦亲自出面稳定秩序,江渊则是暗中说动了周瑄帮忙,张敏也发动关系,在科道内部引导舆论。
虽然说,还没达到朱祁钰想要的效果,但是,终归是做出了努力的。
这等局面之下,林聪纵然知道,前面可能是个坑,但是他也不得不问。
“舒公公,你既然知道,本官和周侍郎是承旨问话,那么有何话,便不必讳言,还请舒公公解释,为何你所言前后不一,你所说的‘不方便说的话’,又到底是什么?”
果不其然,下一刻,他看到舒良脸上浮起一丝得意的笑容,旋即,后者开口道。
“既然如此,那咱家就如实回禀了。”
“咱家方才已说了,之所以带人进府,是为了拘捕刘永诚,这件事情,乃是天子圣谕,咱家手中有陛下亲笔所书的中旨,林大人若想,可以往内廷查验副本。”
“但问题就是,进宣府城时,咱家曾经问过刘永诚,他声称自己是受太上皇之命,才离开甘肃,赶到宣府‘护卫’太上皇。”
“他的这话,咱家是不信的,甘肃乃是边境重镇,镇守太监手握重权,若要离开驻地,必得朝廷下令,天子允准,交卸手中军务后才可,这一点太上皇岂会不知?”
“所以,咱家断定,刘永诚是假借太上皇旨意,实则是想要贪图迎复太上皇之功,现如今,咱家奉旨前去缉拿,他若恼羞成怒,挟持太上皇,便是大事。”
“所以,为了太上皇的安全,咱家不得不带诸多人进内院,以防不测。”
舒良脸上挂着假笑,问:“这个解释,林大人可满意?”
林聪感到一阵怒火往上冲。
他当然不满意!
这是什么荒谬的说法?
难不成,刘永诚是个傻子吗?
为了所谓的“迎复之功”,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跑去宣府?
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就算是去了,也不过最多就是有护卫的功劳而已,相比于他擅离职守,这点小小的“功劳”,根本就得不偿失。
这个说法,一看就是假的。
不仅是假的,而且敷衍的紧。
但是,林聪却没办法否认。
一如刚刚舒良说,他调兵围府,是见到了大同城外,护卫拦截李贤所以仿效之一样。
这个行为解释起来十分荒诞,但是,却不能驳斥。
舒良虽然说如实回答,但是,他到底还是讳言了,尽管这种讳言,已经几近于明晃晃的说出来了。
所谓刘永诚贪功所以跑去宣府,一看就是个假说法。
但是,戳穿假说法的代价,是将真相翻出来。
真相是什么?
当然是刘永诚受了太上皇的召见,所以才从甘肃赶往宣府。
而舒良,他作为东厂提督,手持着天子的中旨,是去抓刘永诚的。
那么,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产生了。
到底是遵循太上皇的旨意,让刘永诚留在宣府,还是遵循天子的旨意,将他锁拿回京。
所谓怕刘永诚“恼羞成怒”,“挟持太上皇”,不过是无稽之谈,刘永诚哪来的那个胆子。
真正的原因是,如果舒良没有带齐人手,刘永诚必定会被太上皇截留。
到时候,天子的中旨成了摆设,这才是舒良不可接受的。
所以,荒谬的表象下,藏着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具体的表现,就是双方的旨意出现了冲突,该如何解决。
舒良的解决方法是……当太上皇的旨意不存在。
我不知道,我没听过,太上皇怎么会下这种旨意?
这种理由很荒诞,但是却的确是一种解决方法。
如果说林聪,戳破了这个表象,那么无异于,要在太上皇没有到京之前,将这种矛盾摆在了台面上。
所以,舒良说,他可以说出真相,但是,你们,承不承担的起呢?
这位舒公公,一口一个“边境重镇”,“手握重权”,离开驻地需要“朝廷下令”,“天子允准”,“交卸军务”,就是要死死的将所有罪名,都栽到刘永诚的身上。
而很显然,林聪没有这个魄力,掀起这么一场朝局动荡。
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种大事,该操心的是六部七卿的老大人们,擅自在朝堂上开启这种争论,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会被搅的粉身碎骨。
林聪的脸色阴晴不定,迟迟没有开口,殿中的氛围,也悄然开始发生了转变。
御史们原本的气势汹汹,如今也弱了不少……
于是,在安静了片刻无人说话之后,迟迟没有发声的大佬团当中,终于站出来了一人。
内阁首辅,王翺!
老大人移步出列,来到殿中,拱手禀道。
“臣以为,此事详情已明,舒良调兵围府,强闯行宫,固然不妥,但是一则有太上皇谕令负责外围护卫,二则有刘永诚潜藏威胁,虽说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但舒公公行事确实不妥,理当惩处。”
“至于甘肃镇守太监刘永诚,未得朝廷命令,擅离职守,论罪当斩!”
“宣府总兵官陶瑾,提督大臣耿九畴,未察实情,亦当下旨斥责,请陛下明鉴。”
涉及到了天子和太上皇权力限度的问题,的确也不能在任由朝堂上争吵下去了,所以,王翺这个时候出面,恰如其分。
与此同时,他开口说话,也代表着内阁的最终态度。
殿中依旧沉默,大佬们没有人出言反对,底下的御史们,虽然不甘心,但是,也知道分寸,只得按下心中的不满,默默无言。
于是,朝堂之上的意见勉强形成统一,剩下的,便是天子的最终决断。
所有人都凝神屏息,望向了御座上的天子……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