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上,一众大臣心思各异,但是,却无人敢开口说话。
虽然说,对于大明的一众老大人们来说,对于眼下的场面心知肚明,但是别忘了,这毕竟不是朝堂上。
如果抛开如今天家的真实关系不提,如今的场面,其实应该是一个无比轻松高兴的场面。
天子亲自主持春猎,一众勋贵和宗室子弟扬鞭跃马,收获累累,更是猎得珍稀白虎一只。
虽然过程有些波折,但是,先有朱仪放弃猎虎勇士的功劳,如实上禀,后有襄陵王世子为了保护几只幼虎,放弃了多打猎物,在春猎上拔得头筹的机会。
勇武,仁慈,正直,忠心。
这些品质,在这次春猎上都可以找得到,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
这种情况下,天子大手一挥,大大方方的许出两个承诺,以赏臣下,可堪称是君臣和乐的典范。
尤其是,在朱仪提出的这个要求,看似是微不足道的情况下,一众大臣若是出来反驳,势必会让四夷诸使,天下百姓议论,有损朝廷形象。
所以实际上,还是那句话,春猎的仪典上,太多的目光注视着,因此,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做。
老大人们心里很清楚,若非是因着此节,以天子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被逼到这种程度。
说到底,如今的皇位,是天子在坐,所以,朝廷的颜面,要靠天子来维护。
这朱仪,只怕就是掐准了这一点。
如今看来,还是有效的,这不,天子已经松口,暗示他可以要成国公府的爵位了。
这么多人看着,天子一言既出,自然不可能失言,只不过,想想任礼的下场,成国公府之后的日子,怕是要不好过了……
众人如此想着,觉得天子既然已经松口了,那么,朱仪必然会抓住这个机会。
但是,这一次,这位成国公府的小公爷,又一次让众人出乎意料了。
只见他单膝跪地,义正言辞,道。
“陛下,成国公府的爵位,乃是太宗皇帝钦封,臣父死后,朝廷未准臣承袭,必有缘由。”
“爵位官职乃朝廷公器,臣虽欲振门庭,却也知区区春猎之功,何敢比公府爵位?”
“所谓赏罚有道,君臣各有职分,陛下承诺臣可提出请求,但为臣之道,岂可肆意妄为?”
“故而,臣不敢求爵位承袭,成国公府爵位,悉听朝廷处置,臣惟愿能为天家尽忠效力,护卫太子殿下身侧,请陛下允准。”
啊这……
这番话音落下,底下的老大人们,自然又是一阵诧异。
砸了咂嘴,一众大臣们上下打量了一番朱仪,确定眼前的这个人,是不久之前,还在各处钻营,为了拿回爵位而四处奔走的小公爷,而不是什么满口大道理的苦学儒生。
但是,这冠冕堂皇,义正言辞的说法,怎么那么让人觉得和这位的形象不符呢?
一时之间,不少大臣都皱起了眉头,有些不解,朱仪到底想要什么。
难不成,他真的为了当个东宫护卫,连自家的爵位都不要了?
要知道,过了这村可就没这个店,似春猎这种,能让天子不得不让步的场合,可不容易遇见的很。
等回了京城,到了朝堂之上,别说是拿回爵位了,天子不废了成国公府都算是心胸宽广了。
“好,好,好,果真赤诚忠勇之士也,有乃父之风!”
这个时候,上首忽然传来一阵感叹之声。
众人循声望去,却发现,御座上的太上皇神色复杂,幽幽开口。
于是,在场诸臣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这个当口,太上皇又想添什么乱?
不过,朱祁镇显然也没有顾及底下人想法的工夫,轻轻感叹了一句,他便转向了一旁的天子,道。
“皇帝,既然朱将军有此心愿,何妨准了便是?”
“朝廷有此忠勇之臣,既是大明之福,亦是东宫之幸,有此等忠臣良将在太子身边辅佐,你我也好放心才是。”
这番话说完,在场的气氛愈发的凝重起来。
如果说,刚刚朱仪是在请求,那么,以太上皇的身份,说出这番话,其实就更像是要求。
天子有诺在先,太上皇开口在后,这么一闹,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天子都再没有辗转腾挪的余地。
果不其然,天子听完之后,神色微微一变,目光在朱仪和太上皇的身上逡巡片刻,忽然便收起了所有的情绪,笑道。
“太上皇亲自开口,朕岂能不给这个面子?”
“既然朱将军执意如此,所谓君无戏言,朕准了便是,即日起,朱将军便去东宫当差,好好服侍太子,为天家尽忠。”
最后的这两句话,天子说的颇有深意,但是,朱仪却仿佛没有听到一般,叩首道。
“臣谢陛下天恩!”
不过,就在众臣都以为,这件事情到此为止的时候,却听得上首的太上皇再度开口,道。
“说起此事,朕倒想起来,当初先皇在时,曾为东宫备设幼军,操习武事,如今,太子出阁在即,又有朱将军此等精通骑射弓马,家学渊源之臣入东宫辅佐,不妨便让他来做幼军统领,皇帝觉得如何?”
来了!
这番话一出,底下的一众大臣,顿时打起了精神。
他们早就在疑惑,为什么朱仪会如此执着于,要入东宫侍奉,甚至为此不惜眼睁睁的放过,让成国公府复爵的机会。
现在看来,一切都不过是幌子,朱仪,或者说,太上皇真正的目的,就是幼军!
怪不得,朱仪一上来,就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怪不得,他肯放弃这个大好机会,只为了进到东宫里当一“侍卫”。
是了,凭朱仪在勋贵当中的身份地位,也就只有太上皇,才能让他这么做了。
毕竟,如今成国公府依靠于英国公府,而英国公府,则依靠于太上皇,再想想最开始的时候,太上皇话里话外,要为春闱的“头筹”求一个重赏。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一次,太上皇怕是早有预谋。
对于备设幼军一事,站在文臣们的立场上,自然是不赞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