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思考出路2(2 / 2)

砍不平 花山叶香 3568 字 2023-05-23

先生的费用也是不菲,而且先生的价格也跟学时挂钩,秀才一个价、举人一个价;进士普通人想想也就是了。不是亲戚、知交想都别想。毕竟几十个学生需要供养先生全家生活所需。逢年过节,也需要给礼品。

还有名气、学识是在交流中进步的。做学问是需要还有人情往来的。同学去秦楼、酒楼吟诗作对,你不能每次都去白吃吧;去了想掏钱,囊中羞涩!不掏,打成异类!大家干什么都躲着你,想借书抄书提携什么的,想都别想!

这样下来,供养一个读书人,大约每年至少需要几十两银子。因先生的才学程度;购买书籍的数量;文房四宝的购买数量等等而各有差异。

并且一般读书必须十年才敢保证出结果,这就是十年寒窗苦的来历。而且就算是在努力读书,也不敢保证必中,范进中举那是小说,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是孔乙己这样的下场。

能够扔这么多银子去读书的,要么是大家族供养一个人,要么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所以王法果断放弃了科举这条路,接下来另一条出路就是经商。

王法毕竟是从蓝星现代社会穿越而来,脑中有无数的现代商业经验,可以借鉴一下,肯定会在古代的异世界大放异彩!

可是王法又转念一想,古代社会可是奉行重农抑商的!

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战国时期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奖耕战”、“抑商贾”就是当时提出的“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觉得国家只需要两种人,军人和农民,所有非农民和非军人都是背信弃义的小人,都要彻底消灭。

商鞅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小农经济,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进而巩固统一。

因为赋税是国家财政来源,重农抑商能保证国家赋税征收;

其次,国家战争兵源是向农民抽兵役,;

其三当时生产是以土地为主的生产,重农抑商保证国家经济的根本所在

总而言之,一切为富国强兵所为,在诸国中强势而出。

所以重农抑商政策不是经济政策,而是政治制度。重农的本质是“固农”,抑商的本质是“抑民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事实上,在早期的华夏,并没有重农抑商,我们的祖先非常擅于经商。公元4年前的商部落便擅长经商,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商鞅变法的核心便是加强中央集权,将秦国由原先的松散状态迅速加以强化,使之成为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提高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掌控能力和资源夺取能力,前一种能力是安内,后一种能力则是为了战争。

商鞅认为发展农业对于君王统治有诸多好处,“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所以,商鞅大力发展农业,与此同时利用户籍政策、连坐制度,限制了百姓的流动自由,整个社会被人为地分割成原子化社会,以便于征兵和税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