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万千感慨(1 / 2)

问鼎十国 无言不信 8942 字 2023-06-04

耶律敌烈对于此次中原之行还是很期待的,在云中的时候,给洗脑的不只是他麾下的那些将官百姓,连他自己都对中原有着一定的向往,想要亲眼看一看,中原是不是真的如说的那样。

为了减少南投的压力,耶律敌烈这一次将麾下核心将官都一起带上了。

他也不怕因和谈不拢,给罗幼度一锅端了。

耶律敌烈的儿子耶律哇哥现在还不过五岁,就云九州这种状态,哪怕自己留下后手,死在汴京,也掀不起风浪。

毕竟冬季还未过去,谁也不敢保证漠北契丹与蒙古还会不会去而复返。

现在杨业率领的静塞军,府谷折家、麟州杨家的兵马都在北方驻扎,还有一部分支援过半的步卒兵士,虽未选择进兵,却也并没有撤退,而是在代州附近原地整备,随时随地都能出雁门关。

耶律罨撒葛、兀氏乞儿此次南下,给了中原足够的理由出兵云九州。

就这情况,耶律敌烈完全不知自己留个后手有什么意义。

都这样了,左右都是一锅端,索性大度一点。

他们一行人南下,过了雁门关,进入山西北部的山涧。

耶律敌烈高居马上,看着眼前湍急的溪流,左右巍峨的高山,心神莫名有些恍忽,说道:“李长史,此为何处,如此险峻?”

耶律敌烈此番南下,负责一路陪同解说的正是太原府长史李穆。

李穆答道:“此乃白马岭,乃入太原之要道。”

耶律敌烈点头附和,说道:“此地险要,确实难缠。”

他也不知为何,自己对这白马岭情有独钟。

即便远离了,也忍不住回头望一眼。

耶律敌烈第一站到了太原,看着巍峨的太原城,惊叹的失了神。

没有给焚毁的太原,六城相连,屹立于山涧之上,以石桥相连,是古建筑的一大奇观,智慧的结晶。

卢多逊看着面前这移动的功劳簿,热情设宴款待。

卢多逊与耶律敌烈之前并没有会面,但作为负责与云九州往来的桥头堡。

两人神交已久。

耶律敌烈对中原越发依赖,与卢多逊明里暗里的操作是分不开的。

当然耶律敌烈只是知道卢多逊这位太原府的知府给了他极大的帮助与便利。

此番南下所携带的礼物中,就有一份是特别给卢多逊准备的。

耶律敌烈特别客气:“北方天寒,在下特地准备了貂皮大袄赠予先生,还望先生收下。”

卢多逊伸手接过,不住道谢。

李穆见笑盈盈的卢多逊,心底好笑:这真是给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耶律敌烈离开了太原,继续南下。

李穆在沿途的安排很体贴,他知草原人不习惯坐船,并没有走更近的水路,而是从风陵渡口乘大船南下到孟津港,先到洛阳暂歇,然后才从陆路前往汴京。

在准备登船的时候,耶律敌烈忽然发现有一行书生人对着他指指点点。

耶律敌烈看了几眼。

对面见状,纷纷作揖行礼,好奇对着李穆说道:“李长史,他们是谁?”

李穆向他指的地方望去,见是一群不认识的书生,摇了摇头道:“不认识!”

他大步走了上去。

耶律敌烈只见李穆与他们细细说了两句,便领着他们来了。

书生们共有六人,他们来到近处,一起向耶律敌烈行礼。

为首一人叫萧云说道:“大王携云九州归附,此高义如海,我等末学之辈,深感敬重,故而行礼而拜。”

李穆解释道:“他们是参加春闱的士人,正相聚前往汴京。”

耶律敌烈讶然道:“你们如何得知这一切的?”

萧云道:“我等是从《山西日报》中得知的。”

耶律敌烈来了兴趣,说道:“可否借我一观?”

萧云道:“便是赠予大王亦无妨,这是在下自己抄录的,不如出版的工整,还望见谅。”

山西日报自然是朝廷报纸的衍生之物。

五代期间,相比中原混战不休,江南、吴越、巴蜀少有战事,以至于文风鼎盛。

杭州、金陵、成都号称三大印刷业中心。

中原整合了三地的印刷技术,造纸技术,令得印刷造纸更加便利节约。

报纸也因此推广于朝廷的各地州县。

这报纸除了花钱购买以外,还允许士人学子往各地的进奏院抄录,给真正贫困学子了解天下大势的机会。

耶律敌烈从萧云手上接过《山西日报》,与萧云一行人道谢之后,便上船去了。

李穆给他们准备的渡船很是平稳,耶律敌烈并未感受到剧烈的摇晃,找了个地方看着手上的《山西日报》。

他并没有刻意挑选自己的那一部分,而是一点点的细看。

这第一篇文章居然是卢多逊写的政策总结,这文章写的是白话文,简单易懂,他看得很是舒服。

主要介绍了今年山西的小旱情况,也写明了旱情因为朝廷治河,建造水车的缘故,并未受到大的影响,并没有造成小旱成大患的情况。

肯定了各地官员的工作,提出了修坝建堤清淤的任务。

这种工作总结,在后世那是再常见不过了。

只要是个官,随口就能来几句。

可在古代真不多见,因此耶律敌烈见状是叹为观止,心道:“此事传开,百姓们还不卖力响应朝廷的号召?”

这设身处地一想,耶律敌烈顿觉自己就跟蠢猪一样。

契丹人深受汉化影响,中原百姓有义务劳役。

契丹同样也有,契丹百姓分为牧民与农民。

牧民需要承担修桥、筑路、治河、搬运官物等工作,而农民则负责驿递、马牛、旗鼓、仓司、运输、保管官物等任务。

别想着到了古代安安心心地就能生活,身为公民百姓,有义务免费为国家出力。

这义务劳动,显然存在着被迫的情况,百姓极为抗拒。

中原通过报纸的方式,将目的意义说给百姓听,对于徭役自然大有好处。

耶律敌烈暗自感慨,要是自己有一半这能力,云中的道路何至于几年未修整好?

他继续看下去,第二页居然是一封表彰的文章。

表彰一位叫蒲德的烧煤工人。

中国古代对煤炭的开发,领先于世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