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三桂谋略(1 / 2)

滇南清军的状态让吴三桂头痛不已,各种谣言已经在全军传播,连烧灶的伙夫,喂马的马夫,运粮的民夫都知道战局有变,需要尽快撤军。

底层军官和士兵精神高度紧张,能维持战线已经殊为不易,一旦离开丘陵阵地,随时有哗变、溃散的危险。

现在吴三桂再想通过“辟谣”来重整军心已是不可能,越是遮遮掩掩,越是显得清军高层将领心虚,各种小道消息会把事情越描越黑。

而且明军也收到了最新军情,吴三桂知道以后每天都会有无数的劝降书射到清军前线,用各种优渥条件来动摇清军的军心。

即使他制定严酷的规矩去禁止军官和士兵拾取和阅读那些劝降书,也治标不治本,对重整军心无济于事。

到时士兵们不但确信明军信中所说就是事实,而且还会猜测上峰知道一些明军不知道的内情。比如昆明失陷,路南州失陷等等比镇南州失陷还要坏的可能。

此情此景,让吴三桂想起崇祯十三年到十四年之间的松锦之战。

当年祖大寿部在锦州被围,洪承畴率部出辽西救援,一度和清军在辽西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成功突击运粮进锦州,让祖大寿得以继续坚守。

可到了崇祯十四年八月,黄台极率部抵达锦州,指挥清军突袭明军侧后的杏山,端掉笔架山粮草重地。

被抄了后路的明军顿时军心大乱,十三万人被围困在松山一隅之地。

松山明军本来还能继续坚守,或者十三万野战军一起抱团突围,慢慢撤回宁远,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洪承畴同意撤军后,各派系明军终于心态崩溃,在毫无组织,毫无秩序的情况下争相逃跑。

除了跑得最快的吴三桂部,其他突围部队短短几天就被清军杀了个干干净净,反倒是没有撤退的人还在松山坚持了半年。

现在滇南清军和当年的松山明军差不多,粮道即将被断,大军即将被包围。在某些方面,他们的处境比当年松山明军还要险恶。

松山距离明军控制的宁远坚城只有一百五十里,而开远到下一个清军控制的坚城贵州安顺,则有一千多里山路。

八倍的路途,不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吴三桂觉得如果按照当年洪承畴的撤退方式,这五万精锐肯定会全部葬送在云贵的群山之间。

清军众将在开远城再次军议的时候,所有非嫡系将领都纷纷提议马上撤兵。

或急行军赶回昆明守城,或赶在李定国占领宜良、路南州之前走官道撤往贵州。

“大帅,快撤吧,来不及了啊。”

“大帅,军情如火,不能再等下去了,危急,危急啊……”

吴三桂冷冷地看着这些外省将领,线国安、南一魁等人都是近十年老一辈大将凋零后才被火速提拔的新一代总兵、提督。

清军席卷中原太顺利了,很多新将帅都没经历过二三十年前他所面临过的逆境,不知道几十万人争相逃命的惨状。

“知道大家都很着急,不过今天本王不会下达撤退的命令,明天不会,后天也不会。”

说着,吴三桂拔出佩剑,重重地搁在桌子上:“如果你们决心马上就走,就杀了本王吧,然后向朝廷报一个我死于乱军之中。”

“大帅言重了。”

将领们都吓了一跳,纷纷退开两步:“末将们怎么敢有这种歹心?”

“嘿嘿,以前你们没有这样的歹心,可现在你们还会把本王放在眼里吗?老实告诉你们吧,洪经略已经率部返回贵州,昆明现在就是一座空城,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座下的将领则如遭雷击,人人脸色惨白,仿如面临世界末日。

“洪经略……怎能如此……”

“经略大人,这是,这是……这是不顾咱们死活了吗?”

“经略大人,经略大人把我们害惨了啊……”

众将群情激愤,一起声讨洪承畴的无耻行径。

如果不是碍于洪承畴受尽顺治恩宠,武经略的位置权高位重,这些人肯定会大骂洪承畴是逆贼,问候他的十八辈祖宗。

本来大家还有一丝希望,如果洪承畴能死守昆明,还能为滇南清军争取个十天八天的时间。

滇南清军或急行军返回昆明防守,或经过昆明外围的宜良、路南州回贵州,都还有抢时间的可能性。

现在洪承畴弃守昆明,脚底抹油逃之夭夭,滇南清军只能期盼李定国路上中风这种神迹了。

滇南明军在洪承畴的坑害下,形势愈发险恶。现在时间弥足珍贵,就是一天也最好不要再等,再拖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大帅……末将绝没有质疑大帅的意思,可如果不马上走,就真的来不及了。一旦明贼断掉回贵州的官道,大家被包围在临安府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是必死无疑啊。”

骂完洪承畴后,终于有人回过神来,重新提出尽快撤兵。

吴三桂见引起众军头对洪承畴不满的目标已经达成,决心再往这些人心里再压一块石头。

“昆明已经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撤往贵州。从开远到安顺,我们要走的路长达千里,而且全部都是崎岖的山路。

就现在的军心状态,一旦本王下令撤退,大家肯定会一哄而散,分头乱逃。

五万兵马,十几万民夫,足以把所有道路塞得水泄不通,最后谁也跑不掉,只会像狗一样被明军追着砍死在路边。

你们谁觉得自己有那个运气,能够活着回去?如果你们的部队丢光了,你们以为朝廷不会问罪么?”

说到这里,吴三桂脸色一沉,森森道:“等到陛下降罪下来,把大家从重治罪之时,我敢断定,你们一定会后悔的,后悔着急要走,后悔为什么在路上和友军打起来,为什么在还有实力的时候选择一条死路!”

这一长串质问让将领们无言以对,虽然没有吴三桂经验丰富,但能坐到总兵、提督的位置,这个道理他们不会听不懂。

他们手里的部队多则五六千、少则三四千,都是标营骨干,精锐中的精锐。

丢失一个省这么大的挫折已经是不可饶恕,如果嫡系骨干部队还全部折损殆尽,就算能逃回贵州,以后被京师问罪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运气好能一死了之,如果运气不好,被扣上一顶作战不力,临阵脱逃的帽子,为这次失利背锅,满门抄斩还是轻的,诛九族也不是不可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