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武装讨债(1 / 2)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里,财富主要由生产决定,而且是相对恒定的。

比如说一亩田所能带来的财富,大概是每年一到两担大米。如果某年风调雨顺,产出增加到三担,那一定是因为皇帝仁德,所以才感动上天,为子民带来额外财富。

而朝代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皇帝是否节俭不折腾,向百姓少摊派一点税;或者皇帝任命的官员是否廉洁,少做欺压百姓的事。

在这种思想下,能种出粮食的农民最受统治者欢迎,被视为良民。

商人则恰恰相反,被放在“士农工商”里的末位,备受鄙视,社会地位很低。

因为大家都认为商人不事生产,所做的唯一贡献,就是把财富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然后从中揩油。

商人倒买倒卖的行为看起来并不能增加财富,反倒像蛀虫一样,吸食生产者的劳动所得。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治学儒者,都不为商人说好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很看不起商人。

朱由榔的治国理念一向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他认为只有商贸兴盛的国家,才能催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有了需求,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财富才能爆发式增长。

比如说,这几年明军不断向军火商下订单,就促使安南、香江岛两地的军工厂迅速壮大。

现在,大明治下的军工厂每个月能铸造数十门炮,上千支燧发枪。不仅能满足明军军需,还远销暹罗、广南,赚取大量财富。

在海贸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各式各样的新工厂就像雨后春笋,每个月都在增加。旧工厂也不断扩大产能,以捞取更多利润。

近几年大明蓬勃发展,朱由榔将主要功劳归于自由贸易,还有资本自我增殖的能力。

“自由贸易?资本自我增殖?”

刚刚投降的姚启圣喃喃自语,似乎一时间无法消化这么多新鲜理念。

“没错,就是资本。朕听说,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股价每年都在上涨,现在每股价格高达四、五百荷兰盾。每年都分红股息,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长率,真厉害啊!没猜错的话,他们是当前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商业公司。雇佣这样的资本巨鳄来打仗,尚可喜实在是太浪费了!”

朱由榔高谈阔论,不断向郑成功、郑经、姚启圣等人灌输新思想。

姚启圣勉强消化了一些,然后继续给荷兰人洗脑。

凡·科恩来自荷兰这个商业之国,对这一套非常赞同,大有他乡遇知音之感。

按朱由榔的计划,荷属东印度公司虽然无法垄断中国的海贸,不过凭实力公平竞争,吃下最大一块蛋糕应该不成问题。

很快,凡·科恩的关注重心已不是打仗,而是满脑子的商业计划。

比如说在广州城开设几个香料行,在顺德买下一整个瓷窑,或者在琼州期货交易所买上十几万两期货……

他唯一的烦恼,是这一仗浪费了大半年时间,还损失了几艘远洋商战船。就这样直接停战,损失实在太大,无法向股东会和董事会交待。

“这个简单,陛下都为你们想好了。”

姚启圣准备用一个新主意来解决凡·科恩的顾虑。

“当初不是说好的,贵方舰队一到珠江口,尚可喜马上支付参战费。他给了吗?没有给吧?”

“当然没有给,我们刚到澳门,就催我们去虎门,然后一直打到现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