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应玮刚到香江没多久,没看过《香江时报》,也不知道何谓记者,何谓采访。
不过这是皇帝的主意,他不敢拒绝,只好老老实实地再接受一次“审问”。
和方以智手下的酷吏相比,屈大均和刘维宁好说话多了,语气远没有审问严厉,反倒非常客气。
蔡应玮越聊越轻松,直有找到知音之感。说到兴头上,他又站起身向两人抱拳作揖:
“屈先生、刘先生,你们都是陛下身边的红人,可得多帮忙,帮在下在陛下面前说些好话。碣石镇前几年误入歧途,但那里的军民百姓对大明一直都是忠心的……学生代潮汕父老谢过两位先生。”
两人连忙起身还礼,连说了好几句“不敢当”。
屈大均道:“蔡兄误会了,我们香江报社所刊发的文章,主要是给老百姓看的。不过蔡兄放心,发行国债是朝廷新政,我们定会给大伙儿分说个清楚、明白。”
蔡应玮正不知如何向碣石回禀,听说这两人对国债有些心得,连忙虚心请教。
弄清楚之后,他不由得叹道:“朝廷不出面劝捐,不知有多少人愿意借这个钱……难,难啊!”
带着这样的忐忑心情,蔡应玮派随从回碣石,向苏利面陈情况。
一方面是香江岛的见闻,一方面是天子的援助态度。
“大明中兴在即,在这个节骨眼上,大人不能行差踏错,千万不能再向清贼投降了……”
……
蔡应玮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报纸文章发出去两三天,也没引起多少波澜。
香江岛的老百姓都是逃难来的,身上本就没带多少银子。岛上工厂给的工钱又不多,勉强维持温饱而已,哪有闲钱买什么国债。
不过屈大均锲而不舍,一连几天都在头版头条介绍碣石镇现状和潮汕抗清专项债的问题。
尤其在国债收益和偿还方面,他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细节,达到面面皆到、精细入微的地步。
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国债是以朝廷名义借的钱,只要大明尚存,无论本金还是利息,都不会短少一分一毫。
几天后,一个长相普通,衣着寒酸的小老头找到蔡应玮,商议购买抗清专项债的事。
“老丈有心了,学生代潮汕父老先谢过,”蔡应玮对老者拱手作揖,又请上座,态度十分恭敬。
这次发行的国债最小份额是一两,所以哪怕只购买最小份额,也能给碣石筹集小半担军粮。
他觉得这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应该没什么钱,能拿出几两银子买国债,算是很有情义了。
“老弟无须多礼。老朽只是铁匠出身,比不得你们读书人讲礼数……这个……老朽就实话实说,这个国债老朽可以买,不过有两个条件。”
蔡应玮奇道:“老丈有何条件?不妨直说。”
“其一,老朽出多少钱,碣石苏总兵要出同样的钱,大家一起买;其二,你要说服陛下,从筹到的钱里拿出一成,在敝号买东西。”
蔡应玮刚听完时,第一感觉这两个条件太狂妄了,简直有点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