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衡(一作士行),原籍鄱阳郡鄱阳县,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晋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陶侃出身南方寒门,早年仕途艰难,官位不显。
八王之乱时,凭借着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
后更投靠琅邪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一度被授为荆州刺史。
因权臣王敦排挤,改镇广州。
王敦之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
晋明帝死后,受执政的外戚—庾亮忌惮,心怀不满。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
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
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咸和五年(330年),领兵擒获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的后将军—郭默,兼领江州刺史。
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后安逝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
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
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
因陶侃独特的行迹,招引史家不同的评述,使其成为了两晋之际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其著有《陶侃集》二卷,今已亡佚。
………
历史上的陶侃和周瑜、陆逊、诸葛亮、王猛等人一个级别,乃是赫赫名将,东晋王朝草创之际的擎天之柱。
然而这一世,陶侃先后历任庐江郡丞、庐江太守、荆州刺史,一直是担任文官。
陶侃并没有领过兵,参与过战事,也因此一直不显山、不露水。
可我却知道,陶侃胸有韬略,实乃不世出的奇才!
再者,陶侃自从二州动乱之后,便一直销声匿迹了。
如今又出现在赤壁,他的到来是为了什么,对此就让我颇感兴趣了。
眼看着水师已经全部登陆,我便下令让董袭率部暂时驻扎在赤壁大营,随即便带着众人返回武昌。
赤壁距离武昌有百里之遥,路途不近,一般需要一天的路程。
好在周瑜等人此来带着马匹、车驾,这使得我等并不需要担心任何问题,只需要坐马车前往即可。
一路无话。
……
第二天傍晚,我等终于抵达武昌,随即便在全柔的引领下前往太守府暂时休整。
在一番沐浴更衣之后,我等便齐聚太守府的大厅中,一时间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