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婚礼之议(2 / 2)

说完,朱高炽便逃命似的挪动自己肥胖的身躯,飞快的离开了东宫。

看着跑出去的朱高炽,张氏不免有些不满的埋怨道:“跑的倒是挺快,亏得还是瞻埈教你的练武强身!现在连给儿子结婚花钱都不愿意!”

不过张氏虽然抱怨,却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这事也确实是该她操持。

毕竟自徐皇后去世之后,这宫中大小事务就都是由她操持,两位皇孙大婚也确实是她管着的事情。

要知道徐皇后在世的时候,朱棣可是没有册封过一位妃嫔的,直到徐皇后去世之后,朱棣才开始册封后宫妃嫔,但即便如此,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全都是徐皇后所出,在徐皇后去世之后宫中便再无所出。

而后宫的事情朱棣也没有交给后妃操持,而是全都交给了张氏这个儿媳。

历年的宫中各项仪式典礼,以及各项花销全都是张氏在管着,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张氏抠门的原因。

毕竟这东宫和后宫的钱都在她手上,要是东宫开销大了别人自然要说闲话的。

她宁可自己被人说抠门,也不敢让人说东宫贪了多少银子,那是给朱高炽和这个家招灾。

不过现在随着朱瞻埈从倭国搬回来了金山银山,东宫总算是阔绰了不少,这也让张氏这次想要把自己两个儿子的婚事好好操持一下。

原本是想和朱高炽好好商量的,但现在她也只能是自己拿主意了。

想了想,张氏叫过自己的贴身宫女,吩咐她去联系那些挂靠在东宫名下的商人,决定先问问各种东西的物价,好估算出一个大概的花销。

说起来这些商人还是朱瞻埈介绍来东宫的,张氏想到这事就不由得感觉自己这个二儿子各个方面的贴心,自从他醒过来之后自己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这也让张氏很想让朱瞻埈这次的婚事能够办的漂漂亮亮的。

不过朱瞻埈说到底只是亲王,朱瞻基才是太孙,在这婚礼的规格上始终是要有区别的,毕竟太孙大婚可以按太子的礼制来,亲王大婚就只能走亲王的规制了。

所以刚才张氏才会对朱高炽说想要一起操办,这样两兄弟一起就可以模糊掉礼制的问题,让朱瞻埈可以用更高一档的规制来娶亲。

只是张氏不免又有些犹豫,毕竟这只是她两个儿子娶侧妃,要是太过大操大办,将来正妃入门又该如何?

而且礼制问题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不光是要花多少钱,还有礼制上的问题,在这方面礼部和朝廷可是管得很严的。

其实钱的问题张氏倒是一点都不操心,在朱瞻埈这几年的努力下,挂靠在东宫名下的商人有不少,他们除了向宫里提供各种需要采购的用度之外,也在向东宫输送利润。

当然,这部分可不是什么张氏巧取豪夺,而是她用朱瞻埈给她的钱以及她自己攒下的一点积蓄入股,外加提供东宫的名头庇护这些商人,正常赚到的利润。

在这一点上张氏可不会犯错,也不敢犯错。

再加上朱瞻埈从倭国回来时带的银子,现在东宫是真有钱,要办再怎么奢华的婚礼都不是什么问题。

关键的还是礼制问题,而这也正是张氏要和朱高炽商量的,但谁想到朱高炽却转头就跑了,根本没有和张氏商量。

这让张氏除了叹气和埋怨,也只能无奈的嗟叹:“哎,朝廷怎么这个节骨眼上出这么大的事情呢?老爷子才打赢了北征,上赶着给他上眼药啊!希望他们两个的婚事能冲冲喜,让老爷子别再纠缠这件事了。”

明初皇后都不简单,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不提,朱棣的老婆徐皇后那可是当年有名的女诸生,写过女四书之一的《内训》的才女,被朱棣称为贤内助。

而张氏未来也会成为张皇后,同样也是一代贤后,而且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和正统五代帝皇,在宣德之后更是因为朱瞻基的托孤而掌控操持着大明的国事。

当时张氏可没有把持朝政,她虽然能够掌控一切,却拒绝了朝臣们奏请的垂帘听政,更没有任用自家亲戚,还三天两头的把王振叫去责骂,很是打压了王振的嚣张气焰,稳定了正统初年的朝廷政局。

所以对于政事,张氏其实并不是一无所知,她只是恪守徐皇后的教诲,并不干预政事而已。

只是可惜,张氏最终还是没有熬到朱祁镇成年,在正统八年去世。

失去了张氏这根定海神针,大明的朝政落到了孙氏那个妖后手中,王振这个太监也失去了压制。

加上朱祁镇不过是一个少年天子,最终才酿成了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的悲剧,让大明自此由盛转衰。

只是眼下,张氏还是要操心自己两个儿子的婚事,同时盘算着东宫到底能拿出多少钱财来操办婚事,以及朝廷又能出多少。

她是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的,国库里干净的能跑耗子,就连北征都是朱瞻埈去找商人借的钱。

夏粮没收上来之前,朝廷可以说兜比脸都干净。

朱高炽之所以不和张氏谈论这件事情,也和朝廷实在是拿不出钱来有很大关系。

毕竟自家儿子结婚,堂堂监国太子却没法从朝廷财政里拿钱出来操办婚事,这对朱高炽来说也是一件令他很尴尬的事情。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