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要看是什么情况了,在掌握了制空权后,侦查气球的优势很快就能体现出来。
这点玩意只要一升空,那就像是给炮兵开了天眼一般。
毕竟比起飞机,侦查气球在观察方面的优点更多:一是可以悬停在空中,36度观察目标,并通过观测仪器最远可以发现2公里以外的目标,而一掠而过的飞机则很难对某一固定地点进行清晰观察。
第二是观察员甚至可以将有线电话搬上侦查气球,这玩意不用害怕干扰,而且随时随地可以将情报传递给后方的炮兵阵地,不像飞机那样还得苦逼的敲出无线电码才能传递。
是以,在抗战初期,日军依然大量的装备着侦查气球。
曾经参加过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第二师中校参谋廖传枢回忆:“日军利用气球引导炮兵,在一个小时的破坏射击中,精准地打出了一片6米宽的焦土。
2师花了一年修建的牢固工事全被摧毁,整个步兵营伤亡殆尽,而突破口外的阵地却丝毫无伤,炮弹没有一颗偏移。”
从这段记录里就可以看出,侦查气球对于炮兵的帮助有多大。
不过,侦查气球也不是没有缺点。
日军的气球部队部署很麻烦,系留车就重达5吨,系留绳多达1多条,升空时需要先展开沉重的气囊,再灌入氢气,这需要4多个士兵操作,同时需要平坦的大道和广阔的空间。
不仅如此,侦查气球对于道路的要求非常高,随着战事的进行和日军进入南方之后,糟糕的道路让日军的起球部队举步维艰,到了后来日军最终不得不弃用气球部队,改为飞机侦查。
所以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以后,华夏战场上就很少发现日军的系留气球了。
“轰……轰……轰……”
在观测气球的指挥和引导下,后方的炮火就像长了眼睛一般落在日军的第三道防线上。
突如其来的炮火就像连绵的鞭炮一样,在日军战壕内外炸开了花,翻腾的爆烟掀起无数的土块参杂着日军士兵残肢断臂和被炸毁的武器,将其狠狠抛向天空,以至于有一些肠子、残肢之类的东西落入了置身于弹坑中的新一团和七八九营士兵的身上。
“都……都都……”
后方炮兵及时打出的十多轮的急速射立即让原本刚恢复了一些指挥的日军当头一棒,整个日军阵地的火力为之一哑。
看到这样的情况,原本被日火力压在弹坑里的各个连排长们立即吹响了进攻的哨声,听到哨声后步兵们立即跳出弹坑,如同出笼勐虎一般向百米外被炮火压制的日军扑去。
如同雨点一般的手榴弹被冲锋士兵朝战壕里还未从突然炮击中回过神来日军扔去,战壕里连绵起伏的爆烟和惨叫阻遏了日军刚刚组织起来的进攻,冲到战壕胸墙处的步兵们仍像在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时那样,用冲锋枪、机枪先行扫射一轮,随即才会跳入战壕用刺刀、冲锋枪向左右发起勐烈的攻击以扩大突破口。